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一直是“尚中”的思想。朱在《中庸章句》中提到:“中者不偏不倚,但名不如其名。”受中庸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宫殿的规划建设,还是民居四合院的组成,无论是入世的衙门官署,还是出生的佛寺观,都体现了平衡对称的魅力之美。

“中轴线对称线”是中华民族建筑设计始终热爱和遵守的标准。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群落在整洁、严肃、有序的视觉感受中,揭示了儒家倡导的伦理秩序,向世界展示了庄严的民族性格。

《周丽·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西周开国初期建设首都的规则。要求以贯穿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为城市规划的主轴线,围绕宫城对称列出“前后市场”和“左祖右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重视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对称美。

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北京独特的城市中轴线。明清时期,北京从南到北,沿着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组织在一起。中轴线从最南端的永定门开始,以地安门北侧的钟鼓楼为终点。在此期间,建筑空间序列重叠,高潮有序。

中国传统建筑社区的整体对称和有序布局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中正有序秩序的追求。“中”是权威的象征,“尊者居中”是儒家主张的礼仪制度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北京故宫博物院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四合院四周的房屋朝向中间的庭院,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了统一帝国的凝聚力。同时,与《论语》中将道明君比作北极星的政治理念相对应,“为政治和道德服务,如北辰,所有的明星都住在它的位置上”。

皇陵也是古代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清代帝陵非常重视结构的对称性。以主陵孝陵为中心的神道已成为整个陵区布局的中轴线。其他陵墓以孝陵为中心,布置在两侧,庄严壮观。

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住宅四合院也反映了人伦关系。房间由长辈居住,东西厢房由年轻一代居住,兄弟居东,女眷居后院不迈两门。在一组建筑中,正、倒、厢、耳、门、大厅、走廊和部分房间都有自己的等级,不得高于主房间。

据记载,中轴线最早出现在晚夏的建筑文化中。清代,戴震根据周礼提到的古建筑制度绘制了《考官记宗庙示意图》,可以看到明显的“中轴线”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