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屋檐砖是古建硬山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构件之一。它通常用于山墙的顶部和屋顶的角落,以及与屋檐瓦口、博风头相交的构件。从前面看,两层盘头上放置了边缘砖的下边缘,上边缘放置在大连檐内皮上,并与屋顶连接。从内侧看,高峰檐砖与腮帮墙相连。从外面看,高峰檐砖与博风头相连。屋檐砖的主要功能是堵塞山墙的端部,使墙体与屋顶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硬山建筑完整的山墙体系。

从使用材料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琉璃檐和青砖檐两类,呈现方形、扁平方形或长方形的基本形态。琉璃檐一般定型烧制,有黄、绿或其它颜色,规格、尺寸、颜色与建筑等级规制有关。一般规定黄琉璃檐等级高于绿琉璃檐,绿琉璃檐等级高于青砖檐。青砖檐一般采用方砖切割而成,有尺七、尺四、尺二檐等。一般来说,大型方砖的檐口等级高于小型方砖的檐口。当青砖檐口需要增加尺寸时,可以垂直拼接。

在官方建筑中,一般安装黄色、绿色(釉面)素板,无雕刻琉璃檐。在民宅四合院建筑中,大部分青砖屋檐没有雕刻,只有高档、精致的重要宫殿上的屋檐砖。通常,带雕刻的檐砖用于庭院中轴线和重要的主要宫殿。如门楼、正房、东西厢房、后盖房的檐砖带雕刻,耳房、倒座房等附属房屋的檐砖不雕刻。

传统的砖雕檐口图案包括花卉、动物、植物、博古等。例如,玫瑰、牡丹、荷花、菊花、海棠、兰花、吉祥草等。另一个例子是鹤、喜鹊、狮子、麒麟、松鼠、鱼、羊、鹿、鸳鸯、吉祥鸟等。另一个例子是柿子、玉兰、竹子、松柏、灵芝、仙桃、葡萄、花篮、藤蔓和叶子。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传统的砖雕高檐一般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两类。浅浮雕又称“剔地儿雕”。根据具体的图案和造型,确定了挑剔地儿的深度和层次。浅地称为“平雕或线雕,或阴阳雕”,表现形式多为花草、枝藤蔓叶、博古文字等图案。做法是在一个平面上凿出各种轮廓,要求线条形成V阴纹或凸棱形,准确勾勒表现主体。相反,深地被称为“深浮雕”,主题以多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做法是在一个平面上凿出多层轮廓图案,要求凹凸层次分明,主次分明,简约有序,虚实结合,立体感强。有时,两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艺术效果。

传统砖雕檐口的基本工艺是:选砖-制坯-摊铺-雕刻-出细-磨光-打点-着色等。选砖是指选择颗粒细腻的青砖,声音清脆,颜色深灰色,棱角齐全。制坯是指将青砖按一定尺寸切磨平整。摊铺是指在青砖表面勾画传统图案。雕刻是指采用各种雕刻技法进行粗略雕刻。细节是指雕刻过程中的细节雕刻。抛光是指抛光细纹。指修复青砖砂眼和缺陷。上色是指过砖面水或刷色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传统的砖雕屋檐主要使用两种工具。一种是切砖工具,如斧头、刀刃、敲手、扁子、制子、画签、方尺等。一种是雕刻工具:如木炭条、凿子、敲手、磨头、制动刀、手钻、尺子、尺子、折叠尺、干刷、扫帚等。

传统的砖雕屋檐工艺大致可分为:凿活(浅浮雕)、跨活(深浮雕)等多种技术。凿活是直接在青砖上凿,适用于中低档建筑;跨活是在某一突出部位再次用砖雕刻,适用于高档建筑。一般情况下,简单的砖雕檐口只有1-2层,复杂精致的砖雕檐口会有3层以上。如团花牡丹、狮绣球、喜鹊登枝等。此外,这些雕刻图案中的狮子头和花头需要跨活技术来补充独特的三维效果,并匹配雕刻和安装。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传统砖雕屋檐的基本技术是:勾画,在青砖表面画出图案。熟练的大师可以省略这一步,在雕刻过程中也可以多次描绘。耕作就是用小凿子把画好的图案钉在浅层。这种做法是防止砖坯上的画在雕刻时被抹去,基本上培育出大致的轮廓,确定落地深度。凿,用凿子凿去多余部分,落地平整,深浅一致,为下一道工序打下基础。齐口是用凿子沿主体图案的侧面进行进一步细致的雕刻,突出主题,增加立体感。桶道,是用小凿子雕刻的细纹装饰,如衣服褶皱、毛发、叶筋脉等,表现出灵动感。磨削是用磨头或砂片将作品的粗糙纹理磨平。张开脸,就是用雕刀最后修饰人物、动物的面部(五官)神态,呈现自然形态。用砖面加深月白灰调成灰浆,弥补青砖上的不完整性和缺陷,擦拭干净。打点刷浆,就是用砖面水依次调浆刷雕刻好的作品,最后用烟子浆、色浆点缀眉眼、雄蕊等部位。

在雕刻过程中,屋檐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图案痕迹。它需要在作品中不断使用,并随时重新描绘和绘制图案背景,以便于雕刻操作。在雕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意外的损坏,应及时修复、粘接。如果角落小,图案可以稍微改变,而不影响主要图像。如有较大的缺陷,应考虑使用砂浆、松香、黄蜡粘接,甚至更换空白。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屋檐

传统砖雕檐口的生产、修补、安装工艺远不止这些,其雕刻工艺与玉雕、木雕、石雕等工艺基本相同。雕刻时,应遵循先上后下、从左到右的原则。落刀稳定有力,一刀到位,落刀不变,刀刀见锋准确,一气呵成。用刀时,可采用切、刮、挠、铲、偏、切、切、喇、抹、挑等多种操作手法,也可采用平刀、立刀、斜刀、侧刀、圆刀、半圆刀、三角刀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