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公园,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共有约40余座中山公园。然而,惟有北京的中山公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厚重。占地23万平方米的北京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亦即1420年,按《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营国定制,社稷坛建造于皇宫之右即现在故宫午门外的西侧,其内外坛垣与故宫东侧的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左右对称。自永乐皇帝始,明清两代的皇帝每年二月、八月都要在这里祭祀土神、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第1张

社稷坛于1914年改建成为中央公园并于同年10月10日开放,是北京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皇家园林。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社稷坛北面的拜殿,1928年拜殿改名为中山堂,同时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社稷”一词为何又代指国家?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白虎通》中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古人认为,土壤和粮食,乃国家立命之根。因为“神”可以引出万物,所以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其中,社之所以被用来称呼土地神,是因为古人把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古时候,土地神是人们供奉最普遍的一个神,从天子到诸侯,凡有土地者均可以立社。而土地不多的普通乡民往往集体立社祭祀,于是,社便逐渐成了一种聚居单位,所谓“社会”一词即来源于此。关于社神的“人选”,则有共工之子句龙、禹、女娲等三种说法。至于稷,来源于叫做稷正的主管农业的一种官职。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烈山氏的儿子柱,曾任夏的稷正,其死后被奉为农神,也叫五谷神。

中国古代祭祀“社”和“稷”的活动,有分祭和合祭两种不同的方式。自西周时期起,社神与谷神被人们合称“社稷”,分别在社坛和稷坛祭祀。据《明史》载,明代洪武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京师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社稷两坛“相去五丈,东西对峙,二坛周一壝”。由此可见,那时“太社”和“太稷”分坛而设,祭祀自然是分坛行祭。

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社神、稷神同坛合祭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以社稷分祭未当,下礼部议,礼官引《山堂考索》:“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北京建造的社稷坛制如南京,仍沿用合祭为一坛的形制。在明清两代的会典中,都曾把祭祀社稷同祭祀天地、太庙一起列为大祀。大祀极为隆重,皇帝要亲自参加祀典,并有专门掌管祭祀的机构。据《大清会典》载:“凡祭祀之机,岁春祈秋报,皆以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太稷之神,以后土句龙氏、后稷氏配。”在祭日,社稷坛上“太社位右(即在东边),太稷位左(即在西边),均北向。后土句龙氏东位西向,后稷氏西位东向”。

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第2张

因古代帝王每年两次在社稷坛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社稷”一词遂逐渐演化成国家的象征。《孟子·尽心(下)》中已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社稷坛为何要铺五种颜色的土壤?

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封建帝王祭祀社神、稷神的国家祭坛。

社稷坛呈正方形,共有三层,由汉白玉石砌筑。上层每边长16米,中层每边长16.8米,下层每边长17.8米,整个坛高0.96米。社稷坛的四周有壝墙环护,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墙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社稷坛上因铺设有五种颜色的土壤,又俗称“五色土”。所谓“五色土”,即是指用五种颜色的土壤,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五个方位填实。坛台正中央处立有一方形石柱,称为“社主石”或“江山石”,上锐下方,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长存”。为什么要按五个方位选取五种颜色的土壤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特殊数字,天数中“九”为最大,地数中“五”为最大。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五个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盖着整体。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和疆土。古人认为,五个方位又与五方尊崇的神物结合:东方尊太嗥,辅佐为木神;南方尊炎帝,辅佐为火神;西方尊少昊,辅佐为金神;北方尊颛顼,辅佐为水神;正中尊黄帝,辅佐为土神。

社稷坛上五色土的厚度是多少?

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第3张

社稷坛铺五色土有什么特殊意义?

据记载,社稷坛上的五色土在明弘治五年以前为2寸4分,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时,明孝宗朱祐樘将其改为1寸,后皆尊此制。每年春秋仲月戊日,皇帝都要亲自到社稷坛祭祀社神和稷神,祭祀前要由顺天府负责更换新土,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共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

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祭祀仪式,包括迎神、升坛、上祭品、奏乐、献舞、上香、跪拜、读圭、出圭、送神等,一套繁琐的礼仪大约需要二三个时辰。若赶上天气不好或刮风下雨,祭祀仪式便改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

中山公园社稷坛迄今已经历了近600年的岁月沧桑。在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年的场所。清帝退位后,社稷坛闲置疏于管理,守坛的人在坛内饲养猪羊,许多地方被用来种植苜蓿作为饲料。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社稷坛并对其进行大面积的整修,开辟了面对长安街的正门,凿开了东坛门的围墙,修成了月亮门的样式。1915年以后,又在园中添建了河塘、叠石等,先后营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园等景观,还把习礼亭、兰亭八柱亭、保卫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刹的宋代石狮以及清代宫苑中的青莲朵等名石移入园中。十年动乱时,“五色土”全部改为黄土种植棉花,“文革”后才恢复原貌。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