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无数的高等教育机构,无数的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古代,太学在汉代成立为最高的教育机构,然后发展了数千年。到了元、明、清时期,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理街15号,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理位于北朝南。根据“左庙右学”制度,东临北京孔庙,由三进院组成,占地2万多平方米。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也是中国唯一的古代中央公立大学建筑。

国子监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师为官。从祭酒到一般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由官员任免。二是采用分堂积分和拨历(指监生被派往政府各部门历事)的教学制度。国子监学生被称为监生,分为官生和民生两类。若以入学方式可分为阴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监生在国子监分六堂辍学,通四书未通经者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业一年半以上文理通畅者,许升入修道,诚意二堂。修业一年半以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升入率性堂。进入率性堂后,实行积分制,辍学后可派政府部门实习或参加科举考试。

国子监装修恢复(图源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官网仅用于学习交流)

主要建筑结构

主楼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楼周围有附属建筑。

集贤门

吉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进出国子监的主要出入口,是皇帝等统治阶级的专用通道,平时很少打开。大门朝南,面宽三间,门外各有砖砌的书式撇山影壁,正面有字影壁。集贤门内有东、西井亭等建筑,形成第一个院落。院子东侧有持敬门,与北京孔庙相连,是监生到北京孔庙拜访孔子的通道。院子西侧有退省门,是监生入学和国子监内任职人员出入的便门。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太学门

太学门是国家子监的第二个院门。它位于聚贤门以北,有三个宽敞的房间。它有一本坚固的书《太学》。门左侧是钟亭,右侧是鼓亭。还有一个御碑亭,里面立着“恭勒御制国学新建水工纪念碑”。

太学门(图源《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其他文物建筑》,仅用于学习交流)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位于太学门,形状为三间四柱七楼,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圆桥教泽”,背面额书“学海节观”,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牌坊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展现了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车间左右为黄色琉璃瓦重檐碑亭,分别位于琉璃牌坊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每个石碑都有一块。东方是乾隆皇帝制作的《中国传统文化新建雍圆水工成碑记》的中国纪念碑,西方是满文碑。

辟雍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辟雍平面呈正方形,建在方形石基上。石基方11英尺(约37米),寺庙为重檐四角保存尖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寺庙5英尺3英尺(约17.6米),宽度和深度为三个房间,四面设门。周围有围廊(副阶周匝),深6尺8寸(约2.67米)。围廊外的池水环绕。水池直径19丈2尺(约64米),深1丈4尺(约4.67米)。

东西六堂

东西六厅位于辟雍的东西两侧,各有33间房间。东侧有崇志堂、真诚堂、自发堂,西侧有广业堂、正义堂、修道堂,各有11间。功能是专门为监生学习的地方。建筑走廊很大,监生可以在走廊下移动。每个大厅的中檐下都挂着每个大厅名称的华带牌匾。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彝伦堂

彝伦堂位于辟雍北侧,是国子监收书籍的地方。建筑朝南,面宽七间,深入九檩条,后出抱厦,单檐悬山顶。大厅前有一个宽大的月台,又称灵台、露台、平台等。,是国子监管部门召集监生列班点名的地方。月台东南角有一个日羲,是古代根据日形测量时间的仪器,也叫日表。西南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赵孟府写的《乐义论》石刻。

敬一亭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敬一亭位于国子监中轴线的最后一部分,是皇帝对监生的训喻。敬一亭前有一扇门,为两柱灰筒瓦悬挂山顶双门,鸦乌墨画,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正心六存。四门簪,素面滚墩石。“敬一之门”匾额在大大小小的额头之间横披间柱中央雕刻。门两侧各有“一”字影墙,门与影墙之间有一段卡墙连接。有7座,包括御制圣垩纪念碑。亭东是祭酒厢房,西是司业厢房,是国子监督管理局最高长官祭酒的办公场所。

敬一门和敬一亭(图源《北京古建文化丛书:其他文物建筑》仅用于学习交流)

十三经刻石

北京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

十三经刻石又称“乾隆石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家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看到《石经》杂书,乱七八糟,深感遗憾。他决心从雍正四年(1726年)到乾隆二年(1737年)读一本13万字的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经考定蒋文并开始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刻石,立于太学。此时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北京孔庙之间的夹道。

国子监督是科举制度的见证。科举始于隋唐,清末结束。科举制度是古代人才选拔相对公平的制度。科举制度创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的一体化。国子监督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是古代国家培养官僚人才的一种方式,伴随着科举制度,这种模式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留存下来的北京国子监,能让后人看到曾经是最高学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