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长沙风景秀丽,民俗淳朴,气候温和湿润。在这种情况下,长沙的传统民居经历了数千年的劳动洗礼和生活训练。到目前为止,其建筑文化特色都体现了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春秋短,冬夏长。长沙远离海洋,位于冲积盆地,边缘地势高,向北倾斜,北方冷空气深入聚集。冬春偏北风,夏季偏南风。东西山势高耸,雨量充沛但不均匀。针对这一气候特征,长沙民居多朝南。由于地基压制不能建成南北向,主卧多设八边形建筑,保证南北通风。大多数天井庭院解决内部通风、火光和下水的问题,大多数都有防潮层,勒脚较高。屋顶多盖小青瓦,以硬山、歇山为主,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粉墙或清水墙,木构柱身大部分外露,与柱间的粉墙色彩调和,给人以简朴之感。


坡子街伍厚德堂


由于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长沙地区形成了礼仪制度,如优越、内外差异、有序有序、中尊、东贵、西次、后卑等。这一制度体现在住宅上。城市住宅和村庄住宅都形成了以大厅住宅为中心、主房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和杂房均衡扩建、天井庭院有序变化的基本格局。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唐生明大厦乐新巷(2005年拆除)


长沙和长沙周边集镇官员的私宅被称为官附,俗称公馆,民国时期的豪华民宅也被称为公馆。这些住宅通常由单独的门、庭院和主楼组成。长沙现代大厦多为砖木结构,少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的砖、瓦、石灰、花岗岩多为当地材料。到目前为止,建筑红砖上仍然可以看到字样。基础处理习惯用花岗岩鼓墩作为木柱基础,墙基用石灰、砂、碎砖三合土垫底。


早期公馆外墙多青砖清水墙,墙体为六一尺(20×3.33×3.33cm)薄砖斗砌填土或六九寸(10英寸)×20×30厘米)大砖眠砌。后期,公馆逐渐用机制红砖代替青砖。正空所用空架常用五柱落地,深度较大的常用七柱落地。屋顶一般采用小青瓦,中后期公馆发展为机制筒瓦。院墙挑出檐口,一般挑出45-60厘米,不做封檐和沿沟。主楼挑出檐口,用钉子挂地板,加沿沟。


福源巷左学谦大厦(2002年拆除)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由于治安和人身安全的需要,院墙较高,一般高于4米。辅助房屋、入院门和天井一般布置在沿街和院墙上。


大多数大厦都有前后天井。前天井实际上已经成为巷子里公共空间和室内生活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后天井通常是洗漱的地方。街道上的大厦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个家庭都是相连的,所以家庭墙演变成了长沙传统的马头封火山墙。清代密封墙变化丰富,包括波浪形、猫弓形、大弧形、翘曲角形等,但民国时期一般简化为一形或梯级形。


小富人家,住宅装修很讲究。大厦门由两个厚杉木板组成,门外壁镶嵌竹条或铁钉,有铜盘门环,底座饰麒麟图案。门框采用装饰花的花岗岩建造,通称石库门,长沙俗称槽门。有的在门的一侧嵌入小门或望窗。中型大厦入口约5步有木板鼓壁,俗称中门,逢婚丧喜庆或欢迎贵宾则打开中门。进中门为天井和正厅。正厅设神龛,两侧设雕花椅。正厅后面是倒厅,又称花厅,摆花盆景、金鱼池等。天井两侧的大型公馆另辟横厅,形成三合院。横厅有八方门或月形门,门侧挂有楹联,门额有横披。大厅里有佛像、财神或关公像,两边都有卧室。没有横厅的公馆一般有三五进。每次进入大厅,中间都有长轴画幅,俗称中堂。中堂多为福禄寿三星、岁寒三友、钟馗捉鬼等国画。大多数公馆都有水井,所有有水井的人都在门口钉有井字标志,供消防急需。


福胜街革成旅社(2004年拆除)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店铺是城市民房的重要类型,一般是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有的一楼作为店铺,二楼作为房屋,有的是店铺、店铺、房屋的结合。长沙城的店铺大致有分为公馆型和当街型两种类型。公馆式商店是砖石墙和黑漆木门。入口中间有香案财神,有条屏书画,大厅上方有几把荣誉椅,陈设华丽。正厅的一侧是铺房。大型商店设有花厅,大厅内有水池假山盆景花。铺台末端靠正厅竖黑漆招牌老一言堂童老无欺等语。这类店主要经营丝锻布、金银首饰、中草药、南方食品等,如八角亭介昌丝布店、养天河药业局、九如斋南货号等。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传统商铺望城乔口镇


街头商店一般为二层坡屋顶,小青瓦民房。一楼全部裸露,晚上用木板嵌合封闭,俗称关板。二楼为住宅,多设临街走廊,用木栏杆围护。店铺招牌醒目,横竖不拘一格。有的招牌用横幅挂在街心,或者用封面和布帘垂直挂,有的木招牌站在人行道上,叫坐牌。茶馆、酒店、当铺都挂着大旗,旗上写着茶、酒、当等字样。大多数街头商店都是中小型商店,约占当时商店的80%。比如三兴街李富春故居原本是他祖父开的李福星扇店,就是这种当街小店。


灵官渡仿西式民居(2001年拆除)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1904年长沙开放港口后,外国银行和海外华人蜂拥而至,建造了外国建筑。此外,上海、苏联等地区的商人进入湖南,长沙民居逐渐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但纯粹的西式建筑却很少见,只是造就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公馆。这类建筑的改进主要包括:天井布局更自由,入口门采用西方古典拱门风格,一、二层采用优惠券走廊风格,住宅注重宽敞明亮,空气循环,分别建有客厅、书房、餐厅、浴室、储藏室等。唐生智、何键、李默庵、李觉等达官贵人的公馆都属于这类。


农村民居的进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城镇。由于宗族观念的深远影响和农业社会的封闭特征,以及江西填湖广等历史原因,在长沙地区更为普遍。后来,随着交通经济的发展,宗族界限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个不同姓氏的村庄,但左家龙、陈家村、易家湾等许多姓氏地名仍然保留。长沙农村的大屋场往往以地主大厦或宗族祠堂为主体或中心,相邻扩建,甚至整个村庄的建筑排列整齐,紧密相连,巷道环绕,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长沙夏季气候炎热,村内采用敞厅、天井、巷道,加速空气对流,形成凉爽的穿堂风。这种民居群落前面有鱼塘,后面种竹木改善小气候。长沙县北山常家大屋、金井郑家大屋、浏阳县龙伏沈家大屋等。都属于这类村居群落。前两者已不复存在,而沈家大屋则因浏阳开发较晚而幸存下来。沈家大屋占地13500多平方米,有永庆堂、师竹堂、德润堂、三寿堂、君竹堂、崇基堂等主楼。庭院内有庭院,天井穿插,亭廊相连,形成了17个大厅、20个天井、30多条走廊、20多栋建筑、200多栋大小房屋的古建筑群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沈家大屋浏阳龙伏镇

长沙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由于农村小农经济生活、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以及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建筑与城市住宅存在明显差异。长沙农村住宅多依山傍水,少占良田,人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浓厚的乡村情趣。布局开放自由,造型简单自然。虽然主要是三五间正房,但厢房和披房的配置因地制宜,不对称,多横向展开,充分利用等高坡。屋前有晒谷场,屋侧、屋后有畜栏、仓屋。有的加竹篱、矮墙、侧开槽门,更显田园特色。


麻园岭陈明仁大厦(2000年拆除)


现代长沙有很多名人,所以留下的许多传统民居都是名人的故居。这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文化遗产。时间越往后移,价值越大。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刘少奇故居、黄兴故居、谭嗣同故居等,以及大量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已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许多非红色名人的大厦被拆除,有些被幸存下来,但已经改为办公室或住宅。名人故居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人们善待、爱护和利用它,使它在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和科学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