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土掌房是彝族祖先的传统民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叠,相互连接,从远处看非常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在墙上架梁,在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然后在上面铺一层土。洒水后,形成平台屋顶,不漏雨。屋顶又是晒场。有的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然后用细土打实。平房多为二房或三层。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平顶相同,厚度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墙壁是由土壤制成的。施工时用夹板固定逐层压实,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和滇东南。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设提供了大量方便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土掌房建筑特点:
1、多为平房,部分为二房或三层。
土掌房是彝族最古老的传统民居,大多建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中。
3、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壤,添加适量的木板。山区土壤丰富,石头众多,在村边的山坡上撬开一些大石头,建立一两英尺高的墙脚墙基础,然后用夹杆夹住板作为模板。
4.挖出红土,倒入夹住的模板中间,用木杵夯实土墙。土墙风干后,将加工好的圆木架放在墙顶作为主梁。
5.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6.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壁连墙。下一个屋顶是上一个庭院,层层上升,直接到达山顶,很有特色。
传统风格的历史文化名村,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和民族特色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