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瓦牛氏老宅位于迪庆州维西县白济讯乡石底村岩瓦社。建筑年代不明,是清代纳西族民居建筑。
老房子的全貌和环境
据史料记载,纳西族地区位于西南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商品配送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频繁。自元朝丽江被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的行政体系以来,纳西族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大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从明朝初期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文化交流、生活的变化、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丽江古城及其位于坝区,根据民族特点,吸收、融合其他地区和民族优势,逐步发展斗结构,辐射到交通畅通、经济发达的纳西族地区。这种穿斗式住宅在平面布局、结构和外部形状上反映了唐宋中原建筑的一些特点;一些平面形式也与邻近的白色住宅相似。长期以来,在平面布局和建筑艺术方面,结合民族生活习惯、民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逐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称为纳西族住宅。
大门
据牛氏老宅现房主牛驯介绍,宅院是200多年前一商人建造的。房子建成20多年后,房主从丽江娶了一个牛姑娘做妾,房主去世后,牛妾继承了房子的产权。20世纪初,两位美国传教士到村里传教,租了倒座、厢房,倒座一楼主要用于传教、学校等,二楼用于日常生活。中日战争爆发后,两名传教士和有关人员离开了中国。大约1950年,四合院归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处理公务和召开集体会议。在此期间,村民们在天井里生火取暖,然后用水灭火。长期以来,天井内的石板开裂严重损坏。四合院于20世纪60年代初分配给当地几名贫困农民。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现在房主牛驯先后购买了四合院的一些房间。到90年代初,四合院的产权归牛驯所有。文化大革命期间,倒座受到严重破坏,当地农民用作牛厩,屋顶无人修复,导致梁檐腐烂,局部倒塌。1963年,西厢房前檐木装修补充。1994年,在原有基础上对天井进行修整、平整、浇筑混凝土。1994年至2000年,牛驯先后改造了正房、耳房、厢房、倒座室内外地面,并在原有基础上平整浇筑混凝土。2004年,东厢房屋檐屋顶倒塌,改造成混凝土平屋顶。维西县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公布。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注册为不可移动文物。
正房
房屋平面布置为四合五天井,占地面积620.8平方米,建筑面积880.72平方米。保留完好的建筑包括正房、正房东耳房、东厢房、西厢房、倒座、大门、后花园和主天井。正房后面有花园,空间丰富。其精湛的木雕工艺和民间装饰艺术凸显了维西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
西厢房
牛氏老宅是维西县乃至迪庆州建筑年代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四合五天井布局,依山就势,台阶建设。老房子的小木装饰工艺精细,墙面水墨画色彩淡雅,写意深刻,线条流畅柔和。木雕精美,钩头图案独特,工程实践严谨传统,庄重大方,整体风格简洁朴素,是清代建筑实物遗迹的典范。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民族特色于一体,是研究当地建筑和地方文化的最佳实物例子。牛氏老房子除了注重传统韵律之美外,还以简洁、清晰、大方的风格增添了时代感,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是一座罕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对当地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旅游发展价值。
东厢房
经过多年的风雨,岩瓦村牛氏老宅病害程度不同,影响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为配合澜沧江托巴水电站建设,决定对老房子进行恢复、重建和保护,新址位于白济汛乡移民安置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承担了岩瓦村牛氏老房子搬迁保护项目的搬迁保护方案和初步设计,分为测绘、损坏勘察、结构分析和方案设计四个部分:
西耳房
首先,进行现场测量,记录老房子现状的综合详细的空间尺度和图纸数据。基于现场测量分析,明确了岩瓦村牛老房子的布局、单体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实践。
其次,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其病害的主要类型和分布如下:一是屋顶瓷砖脆碱,破裂严重,导致瓷砖屋顶泄漏,木基层腐烂;二是柱、梁、梁开裂变形、腐烂现象;三是后期使用严重,原建筑风格不完整;四是墙体破损,局部开裂;五是室内地面维护不当,后期使用人工改造,改变了室内地面原状。
雀替
然后,在现场勘察和测绘的基础上,对老房子的结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老房子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只需拆除现有建筑的主要结构。
水墨壁画
最后,根据上述勘察结论,制定了岩瓦村牛氏老宅迁移保护方案和初步设计。该方案旨在根据原规模、原型系统、原结构、原材料和原风格,将岩瓦牛氏老宅的文物和实物遗迹整体拆分后迁至新址。方案包括拆迁、搬迁、运输、保存、恢复、重建、搬迁的施工技术要点,按照保存原建筑形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保存原建筑技术的原则进行搬迁保护。该方案于2017年获云南省文物局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