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古建筑——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流和山脉,有些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塔是一种宗教建筑,中国的塔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起源于印度,塔也来自印度。
中国佛塔起源于印度的沙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了塔这个词,借用梵文的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音韵,加上中文偏旁部首土的组合,表示埋佛的土冢。
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火化了它,得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珠子,晶莹剔透,被称为舍利子。所有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又称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尤其是释迦牟尼早期的舍利,是佛教徒崇拜的对象。为了表达对佛陀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崇拜,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塔应运而生。
印度有两种塔:一种是埋葬舍利的沙坡,属于坟墓的性质;另一种是举行仪式的支持(Chaitya),类似于寺庙的形式。传到中国后,结合各种建筑形式大放异彩。
中国塔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和墓穴的方式。地宫里的主要东西是封石函,里面和中间的信箱是相互覆盖的,最里面的一层是佛舍利的地方。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山等。,是塔的主要部分;第三,塔刹,中国工匠把沙坡尊重抬到塔顶,变成塔刹。
从现存的南北朝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国塔形象。此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11年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都是楼阁式。
古塔有什么用?
古塔在使用上有许多发展和变化,超出了简单佛塔的限制。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爬得很远。当塔还是沙沙作响的坟墓时,无论是在尊重佛陀还是在圆碗的形式上,都不应该攀登。印度塔与中国城堡的结合产生了这种最广泛的应用。南北朝时期,作家余欣写了一首五言诗《爬云居寺塔》。唐宋以后,登塔的风越来越强烈。西安大雁塔的雁塔标题已成为文人和学生追求的美。
二是勘察敌情,塔不但高而且隐蔽,还能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势。例如,河北省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为敌塔。当时工匠们也把塔的高度修到了84米的极限,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当人们爬上塔顶,四望四望,冀中平原的风景尽收眼底。
第三,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挺拔,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许多古塔已经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省福州市马尾港的罗星塔早已被列为世界地图上重要的导航标志之一。福建省泉州的嫂子塔和六胜塔都是导航的象征。安徽省安庆市的迎江塔矗立在长江的转点燃800个壁龛,引导千帆夜间竞争是描述迎江塔的诗。
第四,装饰河流和山脉,美化风景。许多古塔已经成为城市和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美丽的名片等。古塔已成为许多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建塔制度
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将塔作为对佛的崇拜,也就是说,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间,塔在寺院中的位置发生许多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对塔崇拜重视的程度,根据考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央塔院系统:一座寺庙建造一座塔,而不是大厅,主要是塔,周围的房间,塔作为主要的崇拜物。例如,河南松岳寺是一座方形塔。
前塔后殿制度:寺院以轴线对称布局,山门内为塔院,塔院内建塔,塔后见佛殿等建筑,这种布局将塔作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洞广胜寺。
前后塔系统:寺庙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后,退居次要位置。这种做法通常是宋朝和宋朝以后的布局。比如辽宁锦州广济寺。
寺庙双塔系统:唐宋两代寺庙常建双塔,位于寺庙前,或寺庙前,双塔形状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
塔并列系统:在寺庙中,塔和寺庙并列布置。这种布局表明,塔和寺庙都是佛陀,也是崇拜的对象,同样重要。在山门内,东寺和西塔相互对抗。因为西方是日落的地方,一切的结束,佛陀的世界,涅盘的目的地。塔的并置布局始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在宋辽时期继承和发展。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
中国塔一般是随着寺庙而建造,但现在许多地方是有塔无庙。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估计全国有三千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在百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