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法华学问寺以前叫乌泥泾庙,2004年左右将原乌泥泾庙废址加以修葺,建为法华学问寺,寺院建筑以“返朴归真”的潮流,糅进唐代建筑风格,有木头桥面、圆木栏杆的木桥和黑瓦白色小山墙的木山门,不设天王殿而供奉两尊密迹金刚像。法华学问寺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是浦东新区新兴的佛教寺院

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第1张

法华学问寺坐北朝南,西侧毗邻黄浦江,主入口位于东侧,穿过简朴的木篱山门即可达前院。在前院建筑布局中,主要单体是佛殿:新唐风的金堂。屋顶采用庑殿式,弧面宽舒,沉降为疏阔的飞檐,略掩坚实的台基,相应为宽阔的檐廊。银灰色陶瓦映射出淡淡天光,结为法华学问寺梵文标志的贴金瓦当,默默对语长空。在长条闽南花岗岩基石上是五开间的木构屋身。

同传统寺院建筑相比,法华学问寺的特色在于它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以及与生态环境的交融。高大的屋身、宽阔的出檐和平缓的屋面,完全按照唐式建筑的比例关系进行设计,整体呈现磅礴气势。整个殿堂采用加拿大上等工程木料,并委托海外专业技术加工,在结构上用现代的技术获取室内无柱的大空间。同时,在细部处理中摒弃了传统建筑中繁琐的装饰部分,使得建筑进一步回归自然和纯朴:以层叠的方木代替传统的斗拱支撑宽大的出檐,室内用双曲面的拱顶,且不用电灯照明,门窗简化为落地玻璃和实木推拉门。建筑四个转角的落地窗采用深蓝色钢化镀膜玻璃,既遮挡了外部视线,又使室内获得更多自然光,并透过玻璃和推拉门将环境中的水池、草地引入室内,使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低碳而环保。建筑木构表面著以清水红木色漆,透出木纹质地,彰显朴重简洁,这样从材质到色泽,延续了既融入现代的时尚,又延续了古典的木构传统。

金堂之前是空旷的石砌广场,左右环以曲廊,前方贯穿河流,隔河即山门,共同构成了前院的中心空间。最后外围以浅浅的竹篱,使有限的寺院消融在周围绵延的中环绿化带中,同时又僻静的环境中衬托出前院中心的疏阔。广场可以蓄水为池,象征无边的苦海。中间轴线上一条康庄大道,起自河岸弥勒尊佛,穿过苦海直抵金堂,大门之上正悬牌匾,上书“正遍知”。“正遍知”与“大雄”同列于佛陀的十号,稍显陌生正好让人深思。在这样的见闻觉知中,更衬托出金堂的雄毅庄严,突显出佛陀的无上功德。

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乌泥泾庙

乌泥泾庙原在浦西乌泥泾镇,清代迁至浦东,该地遂称为乌泥泾庙。明万历年间,镇毁于倭寇,而庙滨浦,清康熙年间,复因潮患,有当地孙明海创迁于临浦村,跟紫竹庵相邻,中有社神佛祖及黄婆原像在焉。至道光年间,墙垣圯坏,风雨难蔽,以致鲜有游观者,顿无生色,附近乡人徐盛风、徐鸣凤等乃集众人,俱各行善或解囊相助,或捐募工料,经修葺,乌泥泾庙焕然一新,至于黄婆像已失真,乃重塑之。逢四月初六黄婆生日,香火之盛远近有名。

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第2张

乌泥泾原先是一水道,后为一集镇名,在上海县西南26里(今为徐汇区华泾镇),宋代末年已形成,元代时最繁华,也称集贤里。乌泥泾镇为宋时巨镇,十里长街与三林相连,后来黄浦河道扩大,冲断了街道。明嘉靖年间,倭寇抢掠烧杀,巨镇被毁。乌泥泾庙也变成一片瓦砾,后迁建于黄浦江边上,又遭潮水冲没之灾。清康熙年间,由孙明海迁建于浦东夏家嘴东南,仍称乌泥泾庙,与紫竹庵佛教庙宇为邻。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并立有《乌泥泾庙迁移浦东缘始记略碑》。同治年间和1922年又重修,并与紫竹庵合而为一。庵庙合一重建后,宝殿巍峨、庙院广大,为黄浦江边一雄刹。当年乌泥泾庙里供奉有城隍、东岳、关帝、社神、佛祖、天妃和黄道婆。

民国十一年,里人王振翔斥资四万金重建新庙,并将紫竹庵并入庙内,三林名士朱天梵行生为之书文一篇,述其经过,曰:”庙旧为黄道婆祠,道婆邑人,元未飘泊至闽,得种棉及纺织法,归后遂以教乡人。我乡之有木棉及纱布,自道婆始,揆诸先农。先穑之义,固应万世血食此土地,庙遭乱,像屡迁其地,盖旧乌泥泾在浦西也,后迁于此,道光时重修,近已倾颓,有乡人王振翔者,本铁匠王杏全之子,杏全佣于我邻铁铺内,至今以打铁为生,振翔在邑业裁缝,颇巧慧,制西服得洋人意,现任驻沪领事某,曾以讼系新衙门,而振翔亦坐法在系,深与其人结合,逮出狱,遂往来为友,英人后忽充领事,而振翔遂入署,言无不从,因事居间讼事,得资甚富,去年竟斥四万金新乌泥泾庙,现已落成,故予等往观也,庙凡四进平屋,制颇古朴两廊有厢房十七。八间,管事出为招待,甚殷勤,予等同行各处,独不见有道婆像,讯之茫然,乃告以故,嘱其转告振翔,须塑道婆像,以存本源,且崇德报功,礼固宜也,民国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清上海陈行人贡生秦荣光有竹枝词三,曰:”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衣食我民众父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邑治西南半段泾,黄婆专庙妥神灵,礼宜请列先棉祀,胜奉黄姑天上星”。”乌泥泾镇亘东西,十里长街旧迹迷,中被潮冲坍入浦,但留一庙浦东堤。”

解放后在破四旧的运动下,庙毁坏,成为临浦村企业用房,2002年,原江津庙佛徒大熙法师因拆迁故,乃斥资150万,买下原乌泥泾庙废址,加以修葺,建为为法华学问寺,为浦东新区佛教重要场所之一,唯道婆之祀缺焉,亦一大憾也。

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第3张

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黄道婆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上海浦东新区法华学问寺

上海浦东法华学问寺地址

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华夏西路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