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中国五千年文明散落在民间的瑰宝太多了!赣中南部群山环绕的乐安县,有一个满载千年文明的古村落—流坑村。这座古村落始建于五代南唐盛元时期,兴起于宋代,衰落于元代,繁荣于明代,衰落于晚清和民国时期。全村统姓董,尊汉代大儒董仲舒为祖。历史上有34名进士,两名状元,78名举人,秀才数不胜数。可谓百代不斩,千年不散

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38公里,距牛田镇6公里。现有居民1200多户,6000多人。总面积3.61平方公里,耕地3572亩,山林53400亩。它位于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钟灵玉秀,自成天地。清澈的乌江水,从村南经村东,绕村北再向西北流动,会恩江水注入赣江,使流坑村形成山水环抱的趋势。

据统计,江西省有30多个进士村,还有奉新县华林、吉安县秀川、南丰县曾家等。但这些曾经在历史上显赫的村庄,文物不多。但乐安流坑至今仍保存着明代建筑(含遗址)19处,清代建筑250多处。这些建筑形成了一个大型建筑群,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有数百座建筑,大厅里有牌匾,门边有联系,其中400多块牌匾保存完好;大多数建筑都有雕刻、绘画、书法等。对于一个自然村来说,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罕见的。

一踏入流坑村,纵横交错却井然有序的街道,那些古色古香、造型各异的建筑,一排排,雕梁画栋,斗拱层叠,飞檐腾空,十分壮观。明崇祯九年(1636)12月22日,大旅行家徐霞客参观了流坑村。他在《右游记》中描述了流坑村的风景:它的香味描述了流坑村的纵横城市,而董的巨姓是五桂。

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我们现在看到的流坑村的总体布局,是由明代中后期董迅规划整治的。以人工挖掘的龙湖为界,全村分为东西两部,以东为主。东部房屋由南向北排列,七条横巷贯穿东西,一条纵巷贯穿南北。还有几条与它垂直、交叉相连的小巷,就像蜘蛛网,以便连接。各巷道铺鹅卵石,斑驳凹凸,巷宽2-3.2米,0.3-0.4米宽的排水沟与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这条排水沟汇入龙湖,注入乌江。几百年前,这种道路和排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令人惊叹!在七条纵巷的东端,有一座高数丈、砖木结构的碉楼,用来看敌情、水情、火情等巷子西端有亭子,是村民饭后休闲的地方。

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龙湖以西,地势呈斜坡状,沿湖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名朝街道,是流坑村的集市、贸易场所。街道北端为棋盘街,南北两侧相对而立,西侧高处矗立着著名的状元楼。该建筑建于南宋,是为恩科状元董德元建造的,清咸丰十年重建,是全村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楼台中间门楣上的匾额已经是班驳无色,但与董德元同科进士后为著名大理学家朱所写的状元楼字依然清晰入目。

村里有一条宽大的小巷——明清巷。从北到南,左边是明朝的建筑,右边是清朝的住宅。当地人称之为时间隧道,也称之为一巷跨两朝。

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流坑住宅建筑,青砖灰瓦,简约典雅。高高的马头墙,仰天昂起,防风防火。与普通古民居相比,它显得更高更宽,一进门就是天井,上露天光,大厅的采光全靠这个。下面是石头的排水池。雨天,天井周围的檐水像四挂珠帘一样落入池中,不会溢出。当地人称之为四水归堂。它的大厅建筑是品字形,前面是雕花门窗隔断的两侧厢房,后面是主厅的明显特征。墙屋均为杉木结构,多为三进两层,上层收藏,下层居民。房子中央是大厅,左右是卧室。大厅前的墙壁镶嵌着人物、鸟兽、花草的砖雕。房子的门楣和屋檐经常用彩绘雕刻;房子的墙壁、窗棂、柱基、楞头、雀替、挡板、梁棚等。都刻有龙头、神鹿、凤凰、人物故事、花卉等图案,精心雕琢,独具匠心,艺术水平惊人。至于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建筑和建筑,遍布全村,随处可见,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虽然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前厅依然保持着明代风貌。明嘉靖时期,一对花园雕刻的红石狮蹲在大门两侧。左边的狮子双耳耸立,睁开眼睛,张开牙齿,露出嘴巴。他们是强大的;右边的雌狮双耳后披,额头突出,鼻子张开,左前肢踩在地上,右前肢打球,两肢之间坐着一只小狮子,向前看,一大一小,构思巧妙,雌狮威严可敬,幼狮活泼可爱。门楣上挂着著名理学家的木匾。这块匾以石膏为底,阳文黑字,字体圆润简单。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南京官部尚书曾同亨写的。曾同亨的题书理学常存德义门,名家自有儿孙福对联也挂在过去的两边,于中被烧掉。两边挂对联的地方,现在隐约可见勇敢英姿五尺枪的诗。今天的主人董仁贵告诉我们,当我翻过著名理学家的牌匾,写下为革命种地来保留它时。明嘉靖状元罗洪在对面的大照墙上写着高明广大的砖雕,我也用石灰糊上写着破旧立新。他们还想打掉那对石狮,用钢钎撬腿,现在用石灰补上。因为我是革命群众,1956年去了北京,说天安门前有石狮,北京没砸。为什么要砸我家?这不容易保存啊!

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纵观流坑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500年走的是培养和阅读的道路,后500年走的是培养、阅读、工商的道路。它的发展历史总是围绕着一个读字。这个读字在前500年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流坑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村落满载千年文明:流坑村

董的第三代后裔董文光,是流坑历史上第一个成名的人物,以其独特的眼光,抓住北宋重文轻武,开启科举机会,促进教育,建立学校博物馆,吸引人才,启沃侄子,鼓励他们走上学校的道路。皇帝不负有心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侄子、湘、渊、淳兄弟同年在乡举行;次年,董淳进士、第,官至尚书,显赫一时。宋仁宗年间(1034),朱、汀、仪、师德、师道等父子叔侄五人同登进士第,五子联科,时号五桂,士林一时传开。是科后,董氏解试四举、五举、七子联科盛事时有发生,登进士科的人也不乏人。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32人,董德元是科名最高、仕宦最高的。晚年,他在宋绍兴18年(1147)53岁时试过第一名,因官故被评为恩榜状元。后来春风得意,任吏部尚书,拜参政事,封庐陵开国子。因为这个原因,始祖董合被封为大司徒,二世组的董真是大司空。曾祖父董倚加赠送仪郎、骑都尉、太保,祖父董蒙休为太子太傅,父董奖为少师。真是光宗耀组,风景极了。

漫步在流坑村卵石小道上的人们无法想象它在偏远地区是多么的发达和辉煌。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偏远这座尘土飞扬的古代文明博物馆才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