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市区约45公里的远山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岩门。这是一个历史约300年的小村庄,分为三个自然村:百岭龙、龙船洼、岩门,属泽雅镇辖区。住在金、梅、吕、王、黄几个家庭,村里有户籍603人,163户,金氏人数最多。现在大大多数人外出经商,只有50多人留在全村。这样一个安静的古村落,却珍藏着许多古事。
岩门村四面环山,竹林遍野。传说在古代,村庄只是一座山,山的出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中间有一扇狭窄的石门,只允许一辆轿子通过。清乾隆17年(1752年),由于战争,从江苏吴江搬到泽雅戈田村的金氏家族。他的兄弟分居了。老板看中了岩门的地形,于是全家搬到这里,在山里开荒种粮。此后不久,邻近村庄的梅、吕、王、黄等人也纷纷落户这里,并以村庄的地形命名为岩门。
初秋的一天,在岩门村党支部书记金恩光的带领下,我慕名走进这个小村庄,走访古探幽。
古宫古屋,岩门村
走在村里弯弯曲长的小路上,一种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
村头的岩门宫建于清咸丰年间,有160多年的历史。两进式,两厢房,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天井,天井前有一个正方形的舞台, 鸡笼顶风格,屏风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为表演场所,后台为演员化妆、休息、等待场所,舞台上方瓦整洁美观,檐下桁架牛腿雕刻不同主题的戏剧人物,有许多吉祥动物,柱子两侧写着对联,只是因为时间抛光,字迹模糊不清。
在过去的100年里,这个岩门宫和这个舞台上的戏剧给村里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轻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每次村民结婚生子,节日生日,请歌剧班唱歌,为快乐的事件增添快乐的气氛。这个平台承载着农村文化,也记录了农村的娱乐生活!
我沉迷于我面前的风景。站在这个保存完好的岩门宫里,我仿佛看到精彩的节目在前面的舞台上表演。在舞台下,辛苦工作了一天的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观看,脸上充满了喜悦……
沿着村里的小路继续前进,不远处我们看到了几个老房子。
这些老房子的外观几乎相同。黑瓦屋顶的两层建筑排列有序。虽然破了,但也能看到当年的气势。
其中一栋老房子建于清末或民国初期。有七间木结构的主房子。墙壁是用岩石建造的。它朝北朝南。门台是完整的。只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经过门台,门台覆盖着藤蔓,只剩下半脸。
走进大门,是古屋宽敞的庭院,院子里也长满了杂草,古屋的门窗镶嵌着木格,雕刻着花、昆虫、鱼、鸟等艺术造型,生动逼真,展现出一种古老、庄严、优雅的魅力。古屋的每根柱子下面都有一个圆形的石块,雕刻在石块上的图案清晰可见。柱子是修直的杉木,根又厚又圆。虽然它很旧,但它仍然是完整的,所以你必须赞扬古代材料的精致。
我怀念老房子里用岩石砌成的石墙,坚固,不易被风雨摧毁;我对窗棂和木梁上的图案感到惊讶,雕刻精美,百年不衰;我想象着那些年的工匠们,除了他们所有的思想和技能,还有巨大的快乐。
不知不觉中,我轻轻地抚摸着老房子里堆满灰尘的柱子,很久没有放手了……
岩门人手工制作筷子
岩门自成立以来,无论男女老少,挨家挨户,都以手工制作竹筷为家庭副业。满山的竹子是制作竹筷的材料。村民们用勤劳灵巧的双手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我们走进梅新老人的家,碰巧老人在切竹筷子,圆柱形竹子,在老人的巧手下,慢慢变成了一双精致的筷子。
这位78岁的老人告诉他,从16岁起,他就和父亲一起学会了做筷子,到今年为止,已经做了60多年。
做竹筷,看起来工具简单,只用几把刀,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老人说:要做筷子,首先要把竹子从竹林里砍回来。砍竹子的时候,要找竹节长的竹子,把整个竹子的中间部分拿出来,用锯子切成小块,然后用刀劈成菱形筷子模型,再用‘方刀’。 ‘打菱’ (切掉模型上刺手的竹刺), ‘刨青’ (切竹青),然后用圆刀打圆 (将筷子的一端切成圆形),筷子基本形成,形成筷子铺在阳光下,高温4-5天,干竹水,然后回收到100度以上的沸水,让它反复滚动,然后在阳光下干燥,连续3-4次,直到竹筷子水完全干燥,最后用丝线捆扎,每捆10双。如果遇到梅雨天,连续几天下雨,竹筷会发霉,没有人想要发霉的筷子。如果遇到梅雨天,连续几天下雨,竹筷会发霉,没人要发霉的筷子。
一双看似简单的筷子,要有这么复杂的工序才能做出来?我不觉得很惊讶。
同行支部书记金恩光告诉我,岩门村手工制作竹筷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过去,每个家庭都这样做。现在村里只有三四个家庭在这样做。由于工艺多,利润低,年轻人不愿意呆在家里做竹筷。剩下的只有几个老人不愿意放下祖先的手艺,偶尔做几双,送给亲戚朋友。再过几年,这个手艺就会失传。老金激动地说:手工竹筷子,用天然竹材料,在切割过程中,没有任何污染,没有任何色素,卫生,易于使用,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延续数百年的生产工艺,将面临损失,多么遗憾啊!”
是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将取代落后的原始手工艺,但一旦失去,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深感同情,却无能为力。
岩门的红故事
岩门村是一个红色的村庄。温州解放前夕,红军进入师政委员刘颖经常在岩门地区活动。游击队交通站位于岩门百岭龙自然村王武梅家。王武梅和女儿金迪梅经常给游击队发信息和联系,成为游击队可以信任的联络人,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党的任务。
当年,游击队以岩门交通站为基地,一方面与邻近的仙宅山、山路、风门洼接触大河、宋坑等地,直至瑞安,另一方面向黄坑、黄岭头、黄公楼、林阳、马鞍岩、庙后、坑源等地,直至青田,另一方面从水坑、唐宅、上潘、石榜山、郑家山、林敖、东坑、西坑、潮埠等地到温溪。
岩门村83岁的金老伯是一名老游击队成员。他对我们说:1944年下半年,游击队领导吴荣英、郑伯永、程美兴等22人来到岩门。他们在王五梅和金迪美家住了七天,以发展山区民兵武装队伍。王五梅带着女儿金迪美去寻找失去联系的游击队成员,整天工作家里5岁的儿子得了麻疹,突发并发症,呼吸受阻,无钱治疗,最终死亡。失去儿子的王五姐泪流满面,肝肠寸断。失去婴儿儿子的王五梅泪流满面,肝肠寸断。然而,为了党的事业,她擦去了眼泪,忙于送信和接待人员。在母亲的带动下,金迪美从10岁起就跑去交通、送信,引导游击队。她以机智灵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游击队领导的多次赞扬……”。
金老伯详细描述了岩门交通站的人和事。真实的故事和个人经历让我们一直感动。……
在金叔叔的指导下,我们来到了岩门交通站的旧址。面对竹林下的旧址,我忍不住拿出相机。咔嗒一声,前游击队交通站留在了我的相机里,也留在了我的心里。
离开交通站时,我默默地念叨着:先人是岩门村后人的榜样,也是我们大家的榜样哦!
旅行小贴士:
从温州市出发,沿瓯海大道高架桥或温曲公路至曲溪,将瓯湖公路至泽雅水库至龙溪公路至岩门村,或曲溪时将温源线至岩门。乘公交车7、8、57、501、505路至曲溪,72路至岩门站,37路至林澳72路至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