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民间文化的生态博物馆。古村落既有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民间文学、戏曲、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人们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村庄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他们对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事实上,只有物质文化遗产而缺乏非物质文化水分的村庄,最终难免会成为文化空巢。
挖掘静态美背后的活态美
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觉得节日的味道越来越薄,没有春节的味道,只有中秋节的月饼……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传统的民间节日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国是农耕文明大国,大部分民俗节日都扎根于农村,有学者称之为民俗是村落文化的灵魂。依靠这些传统民俗,乡愁才能守望。然而,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传统村落被歼灭,传统民俗也随着村落而消亡。
马丘比丘宪章曾提倡: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历史遗迹,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的传统古村落也是如此。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每年元宵节都会迎来传统节日开灯节。据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介绍,开灯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很流行。前一年生男孩的人都会在祠堂举行开灯仪式,告诉祖先后继,祈祷孩子顺利成长。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之间,每个村庄日子都不一样,这种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生动完整的传统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居、祠堂、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各种民俗、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的活力在于它自己的节日民俗,可以让古村落真正活下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认为,要保护古村落,我们应该注意挖掘静态美背后的生活美,生活美是指古村落本身的生活情感和生活仪式。
警惕文物无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基于农业文明、村庄、农民和村庄的农民生活。没有村庄的生活空间,民俗就成了无源之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叶涛看来,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物质载体,比如房子、街道、祠堂、寺庙等。,当然很重要,但如果只考虑静态物体,这个空间就不能成为文化空间。他说,民俗生活是村庄的灵魂,没有民俗生活,这些建筑是死气沉沉的。目前,村里民俗生活的精髓迫切需要保护,民俗研究人员用文字或图像记录村里的民俗生活和民俗仪式。专家表示,不仅要保留凝固成物质形态的身体部分,还要保护大量人的言行传承下来的灵魂部分,即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古村落成为空巢。
文化保护与建设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科科长蔡玉新表示,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落,古村落的生活氛围和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在他看来,加强古村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将活水注入传统文化的来源,保留和延续原始生态的生活氛围、当地习俗和传统习俗,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复其物质载体,否则将陷入文物没有文化的尴尬。
民俗村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村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总结。连州刘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在保护民俗村落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民俗村落文化的理论研究,并要求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要重视农村民间艺术家和文人的传承和培养,不断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保护古村落的关键在于人。房子应该有人住,文化应该有人继承。曹春生说,一些古村落有丰富的民间文化,相对完好地保存了过去的生活状态。然而,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村民们更渴望舒适的现代生活,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可能会导致民间文化的扭曲,独特的古代住宅文化遗产将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