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处在太湖南岸,东苕溪与西苕溪汇合处。下设吴兴区、南浔区两区,管辖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三个县。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建制始于战国,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历史人文景观。自古以来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且有南太湖明珠之称。湖州古建筑有三绝--塔里塔,桥里桥,庙里庙。
湖州古建筑-塔里塔-飞英塔
湖州飞英塔有内外两个塔。内为石塔,又在石塔的外围建造一座砖木结构的外塔,形成塔里塔的奇观。飞英塔原来位于飞英寺西侧的舍利石塔院内。寺院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更名为“上乘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改为今名。内塔创建于唐中和四年(884年),后来塌毁废弃,现存的石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外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绍兴二十年(1150年)塔遭雷击塌毁,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三代又经过了多次的修葺。传说飞英塔是陈武帝陈霸先为他心爱的飞英姑娘建造的。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湖州长兴人。
内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八面五层,下设须弥座,由一百多块太湖青白石雕凿拼叠而成,不含塔刹高为15米。各层腰檐、平座及其斗拱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细,型制规整,均合宋《营造法式》制度,石刻斗拱采用偷心造,其形式较古老。尤其是塔身转角雕出梭形瓜楞状倚柱,覆盆式柱础,此种做法除宁波保国寺大殿外,已不多见。塔身各面均辟壸门状佛龛,内雕大幅佛传故事及千佛造像,构图严谨,刻划入微。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层北面的观音像,乃是出神入化,别具风采。高大的须弥座更是石塔雕刻的精华所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束腰八边的狮子群像,造型生动,呼之欲出,整座石塔不失为一件庞大的唐代雕艺术珍品,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湖州古建筑-桥里桥-潮音桥
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为三孔石拱桥。潮音桥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个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缘“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
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陈幼学重建,两端亭改为阁,加以层楼。崇帧年间,民间失火,殃及东阁,旋即修复。岁月变迁,两阁渐废。桥几经修筑。最后一次修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桥上石板缝中生有拘杞、石榴等。共三个拱。民间,与“庙里庙”府庙、“塔里塔”飞英塔并称的,还有“桥里桥”潮音桥。关于“桥里桥”的俗称,与“哑子桥”传说有关。这些并称湖州城内3大古建筑。
位于湖州市内南街,建于霅溪之上,为3孔石拱桥。俗称哑子桥,义称桥里桥。其名之出来有两说,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十故名。明嘉靖十八年(1539),湖州知府魏公济始建桥,桥之两端有东、西二亭。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陈幼学重建,两端亭改为阁,加以层楼。崇帧年间,民间失火,殃及东阁,旋即修复。岁月变迁,两阁渐废。桥几经修筑,最后一次修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湖州古建筑-庙里庙-府庙
湖州府庙位于湖州市人民路和北街之间,俗称:“庙里庙”,湖城古建筑三绝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唐泰元年(934)十一月,时为州城隍庙。湖州城隍庙自始建至明代称府城隍庙(简称府庙),历三代城隍神。第一代是五代清泰元年(934)后唐的“阜俗安成王”。第二代为明武洪二年(1369)敕封的“威灵公”。第三代城隍神是明万历元年(1573)始尊“湖州府城隍劳公神”。 府庙旧时也如同南京夫子庙,杭州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一样,除了宗教和祭祀活动以外,又是人们的娱乐场所。作为祭祀活动场所,曾御祭湖州城隍神。府庙的宗教历史上由道教主持(府庙是正派主持的道观),一年四季不断有江湖艺人(戏剧、杂耍、魔术等)来此演出。府庙还是说唱湖州大书、湖滩的发源地。抗战前办过国货商场,还有各式小吃、百货、星相卜卦、测字算命等设摊,五光十色,无奇不有。 1994年对府庙重修,1996年元旦对外开放。重修后府庙前新建牌坊一座,四柱之间,四根石柱旁置抱鼓石十块,牌坊为楼阁式,府庙有大门三孔,每一大门西侧均置抱鼓石,门前有石狮一对。大殿前新建月台,周置石质栏杆,月台中央安宝鼎一座。使大殿更雄伟。月台前又新建六角攒尖重檐石亭,亭名“延和”。大殿后东西两侧各新建一个四角攒尖重檐亭,西侧四角亭中树乙亥(1995)《重修湖州府庙记》石碑,东侧四角亭树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城隍庙记》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