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墙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原为土墙,大约在唐以后才开始以砖石筑墙。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郡守高至临重修旧城,奠定了后世的规模,当时的城墙“周回四千五十步”,建有六门:东曰迎和、南曰礼贤、西曰航远、北曰永清、小南曰清将、小西曰和丰,城外建有濠沟。此后于南宋绍兴、嘉定、元至正、明弘治、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多次重修。
清顺治至民国五年也曾维修20余次。城墙平面呈长方形,东南长,南北稍短,东南角城墙依峥嵘岭南麓而走,周回四千五十步(约6500米),西临天堑衢江,东南北三面皆设宽阔的护城河,共设城门六座:东门迎和、南门礼贤(后又称通远门、光远门)、西门航远、北门永清、小南门清将(后又称前湖门、魁星门、通仙门)、小西门和丰(后又称埭塯门、通广门)。衢州古城墙经历代多次重修,现存城墙基本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遗迹。
府治在今府山之上,县治在今十字街头之右,故城中有县西街,南街(原名县南街或南市大街),县后街等地名,都是以县治方位定名。府县皆有治学,县学在县学街黉序巷,古有鹿鸣书院;府学在府山西麓,故地叫府学里,建有清莲书院(又名正谊书院)。
2006年6月,衢州府城正式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府城是我国东南重镇的实物依据,是研究府城一级城池格局、规模等方面的实物标本。此外,衢州府城在选址和城台形制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目前,衢州府城的护城河体系保存基本完整,六个城门台基也基本完好,另外还有残破程度不同的数段城墙遗址共2000余米。
城池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的缩影。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墙和城河就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背景。衢州府城历史悠久,明弘治《衢州府志》云:“今龟峰之城亦不知其初建。州人相传,先址土墙而已。”衢州之城建于何时,史志均无明确的记载,尚难以确定,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唐以后衢州的古建筑才正式运用砖石城墙。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有郭必有城,因为自古以来城郭是相依的。唐崔耿《女楼记》云:“衢之城成于龟峰峥嵘岭上”,说得亦十分肯定。所以可以断定,衢州城墙的初建,其时当在唐武德四年建郡治之后;其址当以龟峰、峥嵘岭为中心。自此以后,城墙历经修筑、扩展,形成保留至今的古城墙。
衢州地处浙西,交通便利,自古有四省通衢之美名,此地能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徽之声势,集百越之精华。这里是南孔圣地、围棋仙境、军事要塞、文化之邦,是钱塘江上游的璀璨明珠。夏商为“扬州之域”,春秋归越,战国归楚,秦属会稽,汉属东阳,三国从吴,建制于唐,兴于宋,昌于明,盛于清。前后近两千年的发展史。
在衢州城内北门街南端的十宇路口,还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古建筑四门塔式钟楼基座。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3米,高4.6米,由四道拱券围合中央天井组成,基座上原建有二层古建筑楼阁,后毁于战火。近年来,几座城门周边已修建古城墙遗址公园,并于1999年复建了大西门城楼和钟楼楼阁等古建筑,遗址公园环境古朴幽静,古城整体风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此外,在大西门和大南门的维修过程中,先后有“南宋开庆元年、嘉定三年”、“元至正十三年”,以及“明崇桢十三年”等纪年城砖出土,成为鉴定衝州古城历史的重要依据。
衢州府城地处浙西门户,四省通衢,历来是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城防体系是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城防战略的真实案例,同时,衢州城墙近两千年的修缮历史,也记录了历代修城的工艺特征和材料演变等历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