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峨眉山圣水禅院原名“神水庵”,由纯阳殿前行2华里便到寺院,海拔870米。神水阁于2004年改名为“圣水禅院”。

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第1张

新建的圣水禅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按照峨眉山佛教协会的规划,1986年,对原建筑进行拆除,恢复重建。经过僧人十年的艰辛,终于建成了五重大殿,成就现有规模。现在,两个寺院连成一体,成为峨眉山中段山区一座宏大的比丘尼丛林。

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圣水禅院的第一殿是弥勒殿,第二殿是大雄宝殿,第三殿是大悲宝殿,第四殿是七佛殿,第五殿是普贤殿,普贤殿楼上是藏经楼。寺院两侧厢房上为钟鼓楼。全寺的殿堂和附属房屋全系木制结构,古朴庄严。目前,除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正在恢复修建外,其余殿堂均对外开放。

历史上的神水阁原为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的旧居,因旧居周围“修竹万竿”,有唐代诗人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诗“水竹色相绕,碧花动轩楹”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万历末年(约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清初(约公元1645年)更名神水阁。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云游归来,率徒行愿,振兴寺院,时属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传为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殿前有清澈泉水从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传为吕洞宾所书,“福寿”二字传为陈抟所书,“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间佥都御使张景贤所书。另有“神水通楚”、“云外流春”、“灵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第2张

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大峨寺紧挨圣水阁之后,遥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为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约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勤于耕读,并写出了《幽兰赋》,该地因而名声大噪。

大峨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恢弘。康熙帝曾赐有“洗钵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联,为寺中之宝。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又扩建殿宇数重,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寺后原有一株古松,虬枝龙鳞,高十余丈,每晚有天鹅飞来,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四川峨眉山圣水禅院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