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禅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境内风景秀丽的东方山中。相传此山因汉代人奇人东方朔而得名。然真正使其名扬天下,被誉为“三楚第一山”,则要归于佛门香火。
公元804年,马祖道一大师高足德聪明才智和尚未,奉师命来湖北弘法,见此山雄奇秀丽,林木郁葱,百鸟和鸣,顿生恋慕,不忍离去。后知山名东方,因师嘱中有“遇东方而止”,故在此山结庐而居。和尚佛学渊博、品德高尚,深受周围数县百姓爱戴。
公元806年,因地官吏推荐,唐宪法宗宣召德聪和尚入京参与一次盛大法会,祈祷国泰民安及皇图巩固,获赐紫衣金钵。事毕,得宪法宗垂询,因其精深博大的学识而受褒扬,亲赐法呈“智印”。次年夏,和尚回山。同年秋,宪法宗派送一头铁牛赠和尚,并为其修建梵宇,御书赐名“宝峰招提”,从而使此寺成为当时鄂东南人梵主动之首。公元812年,和尚无疾坐化,宪法宗闻后,伤悼不已,亲书一诗以示悼念。此后,寺中高僧辈出,屡受皇封。
公元1011年,宋真宗召见第八世解明和尚,御笔亲改寺名为“宝宁禅寺”。公元1096年元成宗召见第二十世安山和尚,钦赐佛经衣钵,御笔改题寺名为“化禅寺”。公元1466年,明宪宗又改寺名为“弘化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在三十世信岩和尚时,弘化禅寺在九县有田地,在大冶、阳新、鄂城三地拥有附属寺院一百多座,香火达于鼎盛,历代高僧中,三十六世佛子昙晦上人为新罗国王族人。上人佛学,深得禅宗三昧,又通晓几国语言文字,一直为明王室楚王父子所敬重。上人在山弘教十五年,与中外佛子交往频繁,为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弘化禅寺历史上一直设有学塾,培养出大量栋梁之才及脂门高僧。据考,单大冶建县后,县内几乎百分之六十的进士、百分之七十的举人、百分之五十五的秀才;以及寺中历代方丈、各级执事同近邻数十处兰若中之高僧,皆从此学塾而出。学塾教师都是饱学硕儒,最低为“三甲进士”。
弘化禅寺曾经历了“三灾三火之厄”,但屡废屡兴,始终雄踞鄂东南佛刹之首。近代,因“文革”之难,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文物、财产、田地等所遗无几。“文革”后,千年古刹基本恢复到万历年间之规模,又名符其实地成为鄂东南禅林首刹。
弘华禅寺整体布局缜密,回廊曲折,相互贯通,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祖师殿等。寺内有重要的文物祖师舍利塔金塔顶,镇寺之宝为宋初的沉香木祖师像。寺内有塔林,有塔约五十座,最重要的开山智印祖师塔。珍藏佛经三百馀部,有碑刻五十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