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梵天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银城东门,大轮山南麓因群横亘数里,自东北方向前奔跃如车轮滚滚,山即由此得名。

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第1张

大轮山风光旖旎,秀色迷人。伫立轮峰终点远眺东南海面,金(门)夏(门)两岛依稀可辨,浔海白帆穿梭,银城高楼林立,东西双溪汇流,太师、南薰二桥横空卧波。前人概括有“轮山八景”:轮峰叠翠、浔海归帆、绿沼荷香、东溪塔影、幽岩月色、梵寺钟声、圣迹泉流、瞻亭石倒。除八景外,还有依据山、石、泉、林自然观命名的十八中景。如寒竹风松、曲水流觞、弥勒敞肚、麒麟吐书、丹凤朝阳、蟾蜍吐烟、金龟拜印、云龙吐雾、莲花参天、观音独坐、麟凤龟龙等。历代名人雅士、显宦名儒到此披襟行吟,留下众多诗词墨宝。宋朱熹首仕同安县主簿时,赋有《游梵天寺》、《梵天观雨》诗作,在大轮山留下“寒竹风松”、“瞻亭”、“圭石”等摩崖石刻。宋朝县令莫兼,明朝三郡知府陈沧江、五省经略蔡复一、清朝左宗棠等乡贤名宦,也为大轮山风光留题壮色。

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梵天寺为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与福州鼓山寺、莆田开元寺、漳州南山寺连为一线。梵天寺创建于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原名兴教士,有庵七十二所。千年来高僧辈出,雅士云集,香烟不断。唐朝觉光、黄檗法师相继住锡此寺,程铁牛监建大轮山门。唐末慧日祖师献大轮山为十方丛林,并开山厦门南普陀。五代曹洞宗高僧道丕、观志两禅师在此住持。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为法堂题写楹联:“神光不昧,万古徽钦。”宋熙宁二年(1069年),七十二庵合为一区,名梵天禅寺。元至正四年(1344年)寺毁于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住持无为禅师重建法堂及寝堂,1384年其徒知性大师继承师志,募资重建大雄宝殿,形成“宫殿巍峨,层楼耸杰,门闼靓深,庭除广殖”的佛教区,其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主体建筑由下而上集中在大轮山南麓的一条中轴线上,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寺后沿山尚有文公书院、仰止亭、石瞻亭、千佛阁、金星阁等建筑群。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神宗皇帝拔库修缮,并赐缘田三百亩,赐大雄宝殿为“选佛堂”。蔡复一奉旨修建,并题楹联:“隋代久群天竺国,轮冈重仰法王宫”,今尚存蔡复一手泐石碑一方。清初实韬、元芳两禅师重行修葺。继而无疑法师住持寺院,戒行端正,扶伤济困,梵天寺更钦誉海内外。清顺治五年(1648年)郑成功于大轮山巅筑寨抗清,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城陷,清兵屠杀七天,五百余兵民遇害,无疑大师率徒负尸葬于轮山之北曰“同归所”,由此激怒清军,寺内方丈室、云水堂等被毁,无疑大师避居大帽山甘露寺。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游梵天寺,赐书“佛国”,并令塑护法神两尊于山门。同治年间,邑绅王福昌、王又祥倡修寺宇。光绪末年,周晃及胡铉等人再次募修,将木柱改为石柱。

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第2张

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民国七年(1918年)将军杨持平率国民革命军进攻同安县城,设司令部于寺,与驻城北军相对抗,后革命军退守安溪,北军占领同安,营长张树成怨恨寺僧支持革命军,于10月4日杀害住持古峰法师及徒八人,并纵火焚毁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和鼓楼。民国二十三(1934)年令机法师任主持期间,修建金刚殿并装修三宝佛像和两大金刚。抗战期间,弘一法师到寺住锡,特题寺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基址上修建同安县看守所。随着对外开放和宗教政策的落实,在县、市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重视和海内外善信支持下,终于在1993年11月30日搬迁看守所,翌年元月28日举行梵天寺复建奠基典礼。同年年底自藏经阁始,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先后施工复建。梵天寺属临济宗支派,历代高僧辈出,香烟不断。唐朝黄檗、慧日,五代道丕、观志,明朝无为、法相,清朝宝韬、无疑,现代会泉、会极、性愿等名僧都曾住锡该寺,奉佛行善;弘一、宏船、印顺大师也曾挂单梵天寺。

大轮山梵天寺是地藏闽南金三角腹地同安县一处名山古刹,既是专家学者考察“国际朱子学”的学术园地,又是海内外善信朝圣礼佛的宗教圣地。现存主要文物有唐朝飞天石刻、大轮山山门、宋朝婆罗门佛塔、朱熹书题的摩崖石刻、朱熹自画石刻像、明朝迁建的明公书院、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寺题联:“梵行庄严广植德本,天人归仰常转法轮”等,在各界人士继续襄助下,它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四面八方的香客和游人。

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福建厦门同安梵天寺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