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是三段格局的下段,是整个建筑的基础,与台阶、栏杆等部分相匹配。台基的出现最初源于木结构建筑防潮防水的需要,但后来成为建筑等级和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台基是纯夯土,两汉时期的高档台基开始普遍用砖石包裹,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到南北朝隋唐时期,除了普通的方形台基外,还通过吸收佛座形状发展了须弥座台基。
普通台基一般以夯土为内芯,外包砖石,华丽的人会粘贴各种图案的装饰砖。须弥座台基多采用石材砌筑雕刻,工艺一般精美,是高档建筑的重要标志。
台基上的栏杆早在河姆渡文化中就被发现了,起到了保护和装饰的作用。宋代被称为钩栏,通常由垂直望柱、水平寻杖和栏板组成。早期木材或木材混合,局部金属构件用于加固。金元以后,大型建筑的须弥座台基上多配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
汉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台基比较成熟,比如中唐输林窟第25窟壁画。台基多为矩形,装饰华丽。上四边和侧面镶嵌不同颜色的方砖,台阶也用砖包裹。建筑前莲池周围有栏杆,主体为木制,纤细轻盈。望柱顶部和构件交接处用金属装饰。类似的做法仍然可以在日本传统建筑中看到。栏板上还雕刻着各种格子图案。
两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台基做法非常华丽,尤其是高档须弥座。北宋初年完成的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须弥座共11层,上部雕刻有妓乐天、迦陵频伽、兽面、人面、团花、仰莲等。腰壶门内雕刻着妓乐人物,下部雕刻着蹲兽和覆莲。整体造型风格复杂,做工精美,是中国现有高档须弥座的代表之一。
辽金时期
辽金时期的大型建筑基础多为方形,外部用砖石包裹。华丽的人会在边缘镶嵌瓷砖或石雕。钩栏仍以木结构为主,风格相对简单,局部辅以金属加固,与唐代相当相似,如图所示。中小型平台基础常采用须弥座造型,多见于塔楼、墓室,类似于宋代,更多的雕刻,相当华丽。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的高档台基开始使用大量的须弥座形状,比早期华丽得多。栏杆也被改为耐用的石栏杆。如图所示,南京孝陵享受殿台基为三层石须弥座,上立石栏杆,雕刻精美,气势恢宏。普通的砖石包装方法仍被广泛使用。例如,在元朝永乐宫的建筑中,它们都是用砖石包裹的方形台基,在明初的武当山建筑中也被广泛使用。
北京故宫前三大殿台基
台湾基地成立于明永乐时期,将故宫最重要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融为一体。今天的模式在创业时保持了规模和比例的关系,但大多数部件都是以往更换的结果。台湾基地风格是一种典型的官方做法。材料为白色大理石。它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比例匀称。它是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台湾基地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