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西汉后期传入中国。此后,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孕育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建筑。随着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不断发展,到南北朝,势头越来越大,趋于繁荣。从那时起,从隋唐到明清,佛教寺庙建筑设计一直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主流和主体。
佛教寺庙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记载中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永平十年的洛阳白马寺。它是根据住宅寺的风格特点,由原来接待客人的官方部门红路寺改建而成。公元二世纪末,金融在徐州修建了一座浮屠祠,下面是一座重楼,上面是一块金盘,成为中国阁楼木塔的萌芽。
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佛寺建筑设计建设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建筑活动之一。
北魏的作品是《洛阳伽篮记》,描述了当时洛阳的40多座重要佛教寺庙,其中许多是由贵族官僚捐赠的大厦和住宅改造而成的。往往前厅为佛殿,后厅为讲堂,将大厦和住宅建筑充分融入佛教寺庙建筑,其中太原天龙山北齐第三窟更具代表性,这种建筑方式成为未来汉化佛教寺庙建筑的主流。西平元年516年建造的永宁寺是这一时期最大的寺庙建筑。寺庙平面布置在中轴线上。寺庙的平面是方形的,周围的墙都是短椽子,复以瓦。墙四面各开一扇门,其中南门三层,东西门两层。这种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建筑的布局方法,是从印度佛教寺庙得到启发,结合汉代以来的礼仪建筑,是典型的木制亭塔佛寺建筑。
随着统治阶级对佛教的重视,南北朝的佛教建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洛阳首都有1367座佛教寺庙。其中包括公元471年宋明帝建的湘宫寺、公元507年梁武帝建的光宅寺、北魏正光四年建的河南登封县松岳寺、北朝500年左右建的洛阳景明寺。
南北朝后期,北魏和梁崇尚佛教达到极致。北魏末年,洛阳只有1361座寺庙,全国有13707座寺庙。梁都建康有近500座寺庙,全国有2846座寺庙。佛教寺庙也经历了以下发展:首先将形式的天竺堵波变成中国的楼阁塔,然后从寺庙的中心变成中轴线上的前塔和后厅,最后变成中国宫殿的布局。这个过程大约在北朝末和隋初完成。
佛教寺筑兴盛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中国化的发展,出现了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宗派。此时,国家和民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设佛教寺庙、塔和石窟。因此,佛教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佛教寺庙也逐渐从宗教活动中心演变为公共文化中心。当时唐长安有90多座佛寺。然而,由于唐武宗会昌五年和后周世宗两年德两次灭法运动,对佛寺塔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以至于到目前为止,德国只有4座木制佛寺和几座砖石塔。
唐佛光寺容唐大殿、金代配殿、北朝基塔、两座唐栋位于一座寺庙,是中国古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德第一寺。大殿面宽7间,长34米,深17.66米。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属于宋代法式建筑的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大殿宽、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表明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在唐代已成熟应用。大厅上覆盖单檐四阿顶(大厅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挺拔的屋顶,深度伸展的屋檐,形状生动的尾巴,微微凹凸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精致的柱子升起和侧脚,构成了大厅简洁、稳重、宏伟的外观,典型的战士构成了唐代建筑的伟大风格。也反映了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期的耀眼光彩。
隋唐佛寺继承了两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平面布局也是以庭院为单位的建筑形式组成的。根据《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大寺可多至十几院,以二、三层楼阁为全寺中心。敦煌壁画中也看到了这种以楼阁为中心的布局方法。唐代佛寺在建筑与雕刻、雕像、绘画相结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初,在南北朝,各种壁画已经开始绘制在宫殿和走廊的壁画上。到公元7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的民俗化,各种壁画变得更加流行。在北魏的基础上,雕塑进一步发展。今天只有两座完整的唐代佛寺,即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唐建中正殿建于唐建中三年,是山区较小的佛殿,属单檐歇山顶式。佛光寺是当时五台山十大寺庙之一,主轴采用东西向。寺庙的总平面适用于三个平台的地形处理。一楼平台北侧有文殊殿,南侧有观音殿,与之对称;第二层是弥勒阁;后面的第三层平台是用高高的挡土墙建造的。正殿建在上面,殿阁并存。这座寺庙的正殿很大,是唐代木构殿堂的典范。佛光寺大厅体现了结构与艺术的统一,也体现了简单平面中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优良传统之一。
隋唐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不同于南北朝以塔作为佛教寺庙群体的主要建筑形式。此时的佛教寺院建筑设计建设中塔不再位于群体中心;同时,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在隋唐早期发展后,木结构也进入了定型和标准化的成熟时期。佛寺建筑的特点是大厅内所有构件紧密结合,相互联系,分工明确,多而不余;在明朝,四个跳斗拱支撑以减少梁的跨度,草也尽量避免长跨度。虽然整个大厅使用了更多的材料,但主要部件的部分也有一定的比例,以避免使用过大的材料和截锯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材料的浪费。
大兴山寺、禅定寺、西明寺也是这一时期佛教寺庙建筑的代表。然而,唐代的佛教寺庙已经相对完整,只能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看到其壮丽的形象。唐武宗李燕在会昌年间(841~846年)发布的法律法令中说,寺庙云藻装饰,宫殿,指责它们与宫殿相同。
佛教寺庙建筑的新形式特征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藏传佛教的进入,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建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木结构高层筒体结构的新结构体系,也产生了中国最完整的建筑法典《建筑法》。法国制定的法律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古建筑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和定型水平。在这一时期,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筑,建筑艺术的造型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深度增加,而且注重前导空间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散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各种彩画、各种雕刻手法、各种门窗装饰造型,形成了柔和、工艺、美观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