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种阴影墙,一般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墙顶、墙体和墙座(上、中、下)。墙顶是阴影墙的顶部,作为墙的结束部分。它还采用了屋顶的做法。根据阴影墙的大小和注意力,有阳台大厅、休息山、悬挂山、硬山等形式。
屋顶上还有屋脊和屋顶。墙体是影壁的主体,占据了影壁的绝大多数反转。壁座是影壁的基座,多采用须弥座或须弥座的变异形式。人们看到的大多数电影墙都是简单的墙,但也有一些电影墙,在整体上做出了一些变化,通常是电影墙两侧的八字形向内收集,这种电影墙主要用于门外,增强了门前广场的内聚力。有的影壁在左右分为三段,中宽而高,两侧窄而略低,以打破影壁过长而带来的僵硬。
紫禁城宁寿宫琉璃九龙壁,由于影壁在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必然成为建筑装饰的重点。九龙壁是所有影壁中最华丽、最隆重的装饰。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建在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前的九龙壁上,影壁总宽29.4米,总高3.5米。它是一个扁平而长的大影壁,从上到下分为三个部分:壁顶、壁身和壁座。除基座外,砌筑墙体外均采用琉璃砖拼贴。
紫禁城皇极前琉璃九龙墙
九龙壁顶部为黄色琉璃瓦顶,采用阳台式。中央正脊两端各有一个正吻,在20多米长的正脊上贴有九条用琉璃烧制的行龙——左右各有四条面向中心的龙。每个人都在追逐一颗珍珠。到正脊的中心,是一条正坐龙。正脊上的九条行龙,龙身都是绿色的,火焰宝珠是白色的,周围都是黄云,它们在正脊上都相当引人注目。壁顶檐口以下,分布46节(cuán)斗拱,这些斗拱都是用琉璃烧制的。
墙体是影子墙最重要的部分。上面有一个长长的前额支撑着支架和墙顶。方子上有三组彩画,彩画图案也是用琉璃砖拼贴的。前额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墙。这面墙上有九条龙。
从墙体的整体布局来看,9条龙下有一层绿色的水浪图案,9条龙之间有六组陡峭的岩石,墙体底部有蓝色的云图案。九条巨龙在水浪和云山之间飞舞。九条龙的姿态不同,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龙头向上的“升龙”;有的是行进中的“行龙”;而中心则是黄色的坐龙。龙体盘曲自如,既展现了龙体的拉伸,又充满了动态的力量,又照顾到了平面构图的密度。
从墙面雕塑的起伏处理来看,9条龙采用了高浮雕技术,特别是领先部分,比墙高20厘米。除了龙体,六组岩石也比墙高,它们把9条龙分成6个部分,大浪和云图案以浅浮雕为衬底,所以在阳光下,9条龙是最突出的。
在色彩布置方面,墙上的云纹和水纹使用蓝色和绿色,颜色相似,形成绿色色调的底部。9条盘龙分别为黄色、蓝色、白色、紫色和橙色。排列顺序为中心主龙为黄色,左右四龙依次为蓝色、白色、紫色和橙色。这五种颜色在绿色基础上更引人注目;8颗火焰珠是白色和黄色的火焰线,衬托在绿色基础上,也很明显。
九龙壁的壁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制成的须弥座。底座的各个部分都装饰着石雕图案。无论是白色的须弥座,还是彩色的玻璃墙,都是用石头和玻璃砖拼贴而成的。40多平方米的墙面由270块玻璃砖组成。由于墙壁图案的复杂性,没有相同的图片。
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和塑造整个画面,然后仔细分块。每行左右、块与块之间的接缝应上下错开,尽量防止每条龙的水龙头部分落在接缝上,以保持水龙头的完整性。这些不同图案、不同高度的270块塑料表面应涂上色素,送入玻璃砖窑,烧制不同颜色的玻璃砖,然后按顺序拼贴在图片上。拼贴时,块与块之间,上下图案应一致,颜色应一致,连接应牢固,最终得到完美的九龙墙。
现在,经过200多年的风雨洗涤,我们看到的影子墙,9条龙的形象仍然是如此完美,玻璃砖之间没有错位,龙体、云、岩石的颜色仍然是如此晶莹剔透和有光泽。甚至玻璃釉也很少剥落。从这里可以看出,乾隆时期中国玻璃产品的设计水平、玻璃瓷砖的燃烧和安装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相当熟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