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是一种类似于高考的官员选拔制度。因为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那么,在科举考试之前,如何安排每个人的考场呢?科举考试的考场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来谈谈明清时期的“高考”考场——老北京贡院。
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到清末被废除,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科学考试制度作为朝廷和国家人才选拔的考核机制,虽然历代考试制度不同,但总体流程差异很小。
封建王朝,除了参军,只有参加科学考试才能成为官员。因此,我们通常需要参加三项重要的评估,即乡镇考试、会议考试和宫廷考试(明朝正式实施)。
所谓乡镇考试,不是乡镇一级政府组织的考试,而是南、北直隶、布政使司举办的地方考试,位于应天(南京)府、顺天(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乡镇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叫乡镇考试,考场叫贡院。
贡院的设立始于唐代,北京贡院是明清时期的试验室。当时,贡院的设立地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门内,东二环路的大门桥向东不远。今天的贡院西街和贡院东街以贡院命名。那么,既然是考场,为什么不叫考院和试院呢?
封建社会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皇帝。所谓“天下不是王土,率土之滨不是王臣”。所以会试就像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向皇帝贡献,所以叫贡院。
《徐显卿宦迹图·棘院秉衡》展示了明万历时期北京贡院的会试场景,下面是明远楼的标志,两边的考棚都是砖瓦房。
当时,全国科举考试主要在南京江南贡院举行。北京顺天府乡只有几十人,只有几百人。此外,紫禁城和首都城墙正在北京建设中,财力物力有限。因此,当时的贡院规模较小,只有简单的模板和芦苇席才能临时完成。此后,由于北京考试的数量逐年增加,贡院开始变得拥挤。
古代科举考试不同于现在几十个人坐在一个房间里。是考生坐在一个小隔断里(叫“号房”)自己答卷,没有人面对面监考。因此,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为了防止考生携带作弊物品,防止内外串联作弊,一旦考试开始,将锁定房间区域的门,称为“锁围贡品”或“锁庭院”,严禁考生离开房间,无关人员不得接近房间,并与考生联系。
清末鼎盛时期,北京贡院占地面积极大。今天的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南至建内街、北至东总布胡同,包括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都是北京贡院的“产权”。不幸的是,这个明清时期的“高考考场”已经不复存在了。
据记载,北京贡院整体坐北朝南,大门五对,里面有二门五对。医院东西砖墙各开一扇砖门,南墙外有砖影墙,墙左右开一扇门。门中间有“天开文运”牌坊,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也叫三龙门。门内明远楼为三重檐。其他建筑包括总裁、副总裁、考官、皇家历史官员的大厅、卧室、命名厅、守护厅、监督厅、印刷、抄录、卷、密封等场所。医院四角还有望楼,主要起到监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