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独乐寺的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984),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独乐寺将建筑、塑像和壁画三大艺术荟萃一堂,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61年国务院公布独乐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国家文物局拟将独乐寺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项目。

按照文化遗产定义“文物、建筑群、遗址”三项内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六项标准,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内容,具备一项或几项标准,即可被推荐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笔者在梳理资料,填写相关表格时发现,独乐寺几乎是九项俱全的。就其创造性、独特性和典型例证而论,也可归纳出全国乃至世界九项建筑之最。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其一,山门是全寺的主要入口。平面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列前后三排,四周檐柱10根,分心置中柱2根。按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属“分心斗底槽”殿堂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该地盘类型的最早实例。

其二,斗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独具的特征。它位于木柱之上,可减少横向檩枋与竖向立柱之间的“切力”;簇拥在屋檐之下,还富于装饰效果。从断代学来研究,又有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演变。独乐寺山门斗栱硕大疏朗。外檐补间斗栱每间一朵,在阑额正中位置立直枓,高40.5厘米,宽25.5厘米,厚17厘米。其上承托大斗,外出两跳华栱偷心造,做法简洁明快。直枓,日本学者称之为“束”,曾用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补间斗栱中。在我国现存唐、宋、辽早期建筑中均无实物,仅独乐寺山门有此一例。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其三,斗栱以长拱形木条和斗状木块卯叠而成。早年做法只有与屋面垂直或平行的斗栱和屋面转角45度栱,金代以后大量使用45度和60度斜栱。观察山门转角斗栱,在第二跳华栱之上施瓜子栱,瓜子栱上施抹角栱,以承托撩檐槫。这种抹角栱,即为45度斜栱,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最早实例。

其四,我国古代建筑以大屋顶著称。屋顶式样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和攒尖顶。按等级规格庑殿顶最高,歇山顶次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独乐寺山门为四面坡、五条脊的庑殿顶,古称四阿大顶,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其五,屋顶的正脊、垂脊上都饰有兽件。等级高的为琉璃,一般庙宇为青瓦烧制。最初的功能是为保护屋顶脊桩木件的。汉代传说东海鱼虬可降雨除灾。木结构建筑最怕失火,故在正脊两端烧制了鱼龙形的瓦件,其造型亦由鱼向龙演变。名称早期叫鸱,元代以后称大吻。

独乐寺山门正脊两端的鸱吻,高1.34米,宽1.18米,厚30厘米,张口吞脊,长尾翘转向内,造型古朴生动,是我国保存在建筑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吻。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其六,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实为三层,通高23米,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

其七,观音阁下层柱框,由里外两圈柱子组成。外圈柱头之间旋阑额,联成外圈柱框,内柱间施内额,并在柱头上施“普柏枋”,与内额上下呈“T”字形,类似现代建筑中的圈梁,起稳定、加固整体框架的作用。观音阁使用“普柏枋”这一构件,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现存最早的实例。由于里、外两圈形成封闭交圈的柱框,联系起来固若金箱,《营造法式》称为“金箱斗底槽”。观音阁自重建千余年来,历经28次地震而安然无恙,证明其框架结构的良好抗震性能。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其八,由于阁内要塑建寺之主人——高达16米的观音立像,必须在阁内留出贯通上下的空井。中层井口在平座层柱框根部,只能做成长方形,在水平推力下容易变形。为了加强上层井口的刚度,在里圈柱框顶部,斜施“普柏枋”,形成扁长六角形井口,使阁内结构富于变化。

此外,在平座暗层中,内圈柱间使用斜撑柱、夹泥墙做法,内外圈柱间施以斜戗柱,加强了整体结构的刚度,达到实用与功能的统一。现代建筑中常有设置结构层的做法,观音阁暗层是最古老的结构层。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艺之蓟县独乐寺

其九,观音阁上层顶部的天花板要比明清时代小得多,即用高5.5厘米,宽8厘米的小支条密排成十字方格,格心30厘米,上铺素面木板,称作“平闇”。正中位置为容纳观音像首,施“斗八藻井”,以菱形支条格网构成,与方格平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细腻、精致的工艺。此为我国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仰视阁顶,大片平闇,给人以无限深邃之感,而间或出现的梁枋底部,又为平闇的连续小格,定出顿挫的节奏,斗八藻井达到平闇的高潮,突出了观音像。观音阁顶层空间的艺术处理,是以大木作的构造,小木作的工艺,巧妙配合成淳朴而富有韵律感的形象,达到了高雅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