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梦,青砖黛瓦马头墙。走进徽州,俯瞰美景,徽派建筑是美景中最灵动的一笔。
关麓村是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一排排的建筑中,八栋像迷宫一样的徽派古民居——“关麓八大家”尤为突出。“关麓八大家”是一个罕见的联体徽派古民居群,建于清朝中期,曾是王姓徽商八兄弟的住宅。民居由“五爱五庐”、“春满庭”等20栋建筑连接而成,几百年来一直为村里的后人居住,保留着徽州古民居原有的烟火气。
黄山市义县碧阳镇关麓村“关麓八大人”古民居群航拍。新华社发布亚雷摄影
“八个人”不仅仅是“八个房间”的房子,外人进入房子就像进入迷宫。每个“家”都是一个单元,不同风格的天井、大厅、庭院,“家”和“家”通过内门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即使在“家”长大的人很少理解其所有的结构,独特的建筑结构吸引了许多建筑专家和游客来探索。
对于这样的设计意图也有不同的看法。义县世界文化遗产事务中心四级研究员金忠民认为,中国住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徽商注重聚居。“关麓八人”的建筑布局实际上是家庭文化和治理理念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体现。
古民居中的“关麓八大家”木雕。新华社发布亚雷摄
民居内部的细节陈设处处体现了徽派建筑元素的精致。“春满庭”是“八大家”中较早建成的四合屋建筑。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对柱与建筑融为一体。山水花鸟、鸟兽等装饰图案各有其美,有的工作写作,有的灵活有趣。天花板、窗裙、窗扇、内壁彩绘壁画,线条流畅,染料丰富多彩,描绘“三娘教子”、“郭子怡生日”等历史典故,在住宅中并不常见。
据金忠民介绍,这些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被称为徽州三雕。它们是徽州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2006年,他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工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了事物、风景和事物,传达了徽州人的文化观和审美偏好。
黄山市义县西递镇西递村一处古民居中的对联。新华社发施亚雷摄
对联是徽州家风文化的体现。“忠诚留有余地,和平养无限天机”“书诗经世文章,孝为报本”...走进“八大家”中的一户,大厅两侧挂着木制或竹制对联,或言读书、农耕、修德或齐家,蕴含着生活、教育、立志言身的传统思想文化。住在这里的王的后人王永芳说,这些都是祖先留下的家训,也是家里每一代人都要遵循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学校之一。它展示了徽州深厚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思想对建筑的渗透,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金忠民说。2008年,徽派传统住宅建筑技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碧阳镇石亭村是一家由徽州古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新华社发布亚雷摄
唐显祖曾经说过:“我一辈子都痴迷于徽州,没有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生活在徽州古民居,阅读一本书,煮一杯茶,品尝对联,吃桃子,画鱼灯,欣赏徽州戏剧,沉浸式体验徽州的原汁原味之美。在离关麓村不远的碧阳镇石亭村,一家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已成为居民感受徽州文化的“窗口”。
明堂走廊、花窗花园、雕刻木雕的窗棂对柱、木榫卯结构...古老的徽州元素在民宿随处可见。主理人黄智勇坚持在修复过程中使用旧材料,保留原有风格,能保则保,修旧如旧。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徽派建筑的灵魂,是传承徽派文化的独特载体,不可复制。“我一直很喜欢徽派建筑的古朴与宁静,住在这里既有诗意,又能感受到烟火。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第二次带着家人来到黄山。
目前,黄山有310个国家传统村落、653个文物保护单位、8032个不可移动文物和4072座历史建筑。当地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利用古村落和古建筑。”古民居和新民宿相互成就,激活和利用回族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和继承价值,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是保持当地历史背景的最佳途径。”黄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