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

古民居吾族系由帝尧封姓大夏名其曰唐、后至周成王又以桐封弟唐叔虞于此亦谓之居此、以国为氏堂名桐封之源也最为著姓,崔巍科登显宦者历朝皆有,但此族星散无以追述,我支鼻祖元兴公与其弟元盛公原居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于元朝时至灌阳县城南门居住,阅五世祖与文、与敬二公于明洪武初年迁来洞井村入籍开创肇启基业。

洞井村古民居位于洞井瑶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紧临洞大公路,距离乡政府0.5公里。古民居属于明清两代的瑶族地方民宅建筑群,具有岭南水乡风格,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古民居以唐姓居住为主,至今居住着瑶汉人家190户600多人,其中瑶族89户,明清古建筑老宅68座。我村瑶汉民族杂居和睦相处,瑶族民族风情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2年被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9月获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古村落坐东南朝西北,依山傍水、水秀山青,风景秀美。每座古宅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的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宅内装饰多为砖,木石,其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花卉飞禽栩栩如生。村民民居户户相连,门道相通,错综复杂宛如棋局,巷道曲折回转如同迷宫,鸟瞰全村你会为之惊叹。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合理、功能齐全;绕村高墙,壁垒森严,御敌防盗,能守能攻;七大楼门气宇轩昂,钦赐牌匾,高挂其上,仕途功名,令人敬仰。

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

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性强,高头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青砖黑瓦、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洞井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淳朴。自明清以来,该村出过庠儒、举人、进士等共26名,正五品官员2名,六品官员2名,武举人1名。其中四世祖润金公单名讳金公,明正德年间(1506年)由吏员任湖南长沙仓使,湘潭驿丞,东粤三江司巡宰官居三任入县志享年五十三岁;六世祖辉公之子一培公字才培,明万历年间(1573年)由布政使司丞授浙江台州府宁海县长亭巡检;十五世绍周公长子啟经号清川公清贡生咨加六品衔,生于嘉庆十三年即一八零九年;十五世绍业公长子啟珍号蓂庭公,清增生,官加正五品衔;十五世绍业公三子,啟琀号荆川公清增生,例授平阳县屯屯司義叙军功六品衔,生于嘉庆十四年一八零八年。有牌匾曰:積善餘慶;十六世啟玳公长子文斐号叶吉,清廪生,任柳州府怀远县儒学教训导,生于道光九年即1829年;十六世啟经公四子文茂,清守备衔正五品。

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

古民居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牌匾5块,尤其是唐氏祠堂里,完整地保存着一块实为罕见和珍贵的清代廉政告示碑,此碑是桂林市地方禁令的唯一石碑,同时还留有清朝末年的门牌号,武举人的习武石蹬。

洞井村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扭秧歌,特别是宋宣和年间传下的、以骨牌演变而来的“牌灯”舞,曾代表全县参加了桂林市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恭城瑶族自治县20周年大庆表演,还应邀参加了蓝田瑶族乡第二届“六月六”尝新节文艺汇演。目前,洞井牌灯舞正在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洞井牌灯舞已成为瑶乡独特的文化名片。

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

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

洞井古民居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淳朴的瑶族民俗风情,雕刻精美的古民居建筑,这一切都沉淀了几百年瑶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注:七大楼门:以小江为界,东面为大村子,西面为西村,大村子由三个楼门组成:分别为大众楼门、凤楼楼门、大院楼门;西村由彩楼楼门、中间楼门、下屋楼门、水轩楼门四个楼门组成,其中中间楼门毁于文革期间。

广西灌阳县洞井古民居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