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不同历史阶段外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仍有明显的建筑风格。
从唐代现有的木结构建筑到明清时期的大量建筑,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历史时代的风格特征。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萌发了最原始的创作理念,开始了最简单的创作活动。
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原始建筑遗址,是中国史前建筑的两大流派。
一是在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穴居盛行,形成了“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台基建筑”的发展脉络。
一种是在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由巢发展而来的干阑尾建筑,采用先进的榫榫结构。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是中国最早使用榫榫技术建造的木结构房屋,距今约6000年或7000年。
随着祖先施工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从穴位到垂直穴位,然后逐渐发展为半穴位,最终被地面建筑所取代。
旧石器时代:巢穴和岩洞住宅
巢穴可以说是人类栖息地最初出现的两种基本形式。
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
1.西安半坡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是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来的村落遗址,已有6万-6700多年历史。
仰韶文化末期,内部空间用木骨泥墙分隔成几个房间。屋顶荷载由粗大的木柱支撑。
2.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建筑聚落遗址
河姆渡遗址最惊人的发现是木制构件上的榫卯。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只能使用石材和骨工具,可以制作出十多种榫卯风格,可见当时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榫卯类型有燕尾榫、梁榫、双凸榫、柱榫、柱根榫、企业榫、双叉榫等。
新石器时代聚落建筑的特点
1.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建筑,木梁柱屋面支撑的结构体系,木骨泥墙的围墙墙。
2.在新石器时代,有了更精细的工具,木制建筑开始建造。后期地面上的建筑,如郑州大河村遗址和河南镇平赵湾遗址中的房屋建筑基地,已经出现了分隔室内空间的隔墙。
3.墙壁和大叉手架
8000年前,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等聚落遗址的原始半穴居孕育了大叉屋架的雏形。大叉屋架、木骨泥墙、堇涂屋面形成了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原始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四、种柱与暗基
在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中,木板和木块被用作柱基。特别是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301、平置的砾石柱基础埋在302号基址的中心柱和安阳后岗F19柱5下,是已知最早的成熟基石实例。
5.榫卯的使用
6.最早的土培和陶瓷“烧砖”
7.擎檐柱遗迹
8.壁画、地画和白灰墙皮
9.防潮防火
防火是木结构半穴居或地面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固定在客厅内的火池和可移动的陶炉是易发生火灾的火源。原始祖先将木柱、木板、树枝、芦苇等易燃建筑材料涂上泥浆或紫堇进行防火。
10.木地板装饰
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室内居住面使用木地板的做法已经出现。
11.使用石灰
仰韶文化晚期,白灰层出现在房基的居住面上。
12.原始水井
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不仅从自然的沟渠和坑塘中取水,还开始挖井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