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庙,又称“白云山白云观”,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明清道庙古建筑群,建于明万历33年(1605年),清雍正2年(1724年)重建增建。它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环绕,松柏参天,寺庙众多。
白云山庙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70平方米,包括56栋古建筑,是陕西省西北地区最大的古建筑群。道观现有建筑99多栋,庙宇殿堂54栋,总面积12.1万平方米。观众中有1300多幅壁画、172块石碑和95多块匾额。此外,还有46年(1618年)的明万历皇帝颁发了4726卷圣旨和4726卷皇室礼物。它保存了明清以来建造的宫殿和亭子。它还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民间艺术,如石龙、石狮、浮雕、石雕、书法、古钟、鼓等。因山上建有白云观古迹,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特而闻名,被誉为“关西名胜”、被誉为“白云景观”。
几百年来,白云观一直是秦、晋、蒙、宁、甘等省、汉、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资、文化交流中心、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朝山拜圣。每年农历正月、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九月九日都是传统的古代文化庙会。会议期间,人潮如海,商人云集,香气浓郁。
白云山建筑布局采用前低后高,层层上升,主体建筑位于后高平台布局技术,结合地形、分散设置,形式多样精致的人工建筑和粗糙的自然景观和谐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衬托,形成仙山琼亭,是布局之一。
白云山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观。它经常站在河边,建在山上。寺庙建筑宏伟典雅,素有“关西名胜”之称。在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中,有灵巧多样的古建筑、巧妙的雕塑、栩栩如生的壁画和政治家悠扬的道教音乐。
所有这些,使白云山构成了明清时期的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白云山特殊地理位置(位于陕北、山西东部、内蒙古北部、宁夏西部)、佛教和道教共存,成为汉、蒙古、回族人民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之一,对各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国务院于2001年6月宣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