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是古代临庆国和临贺国的所在地,是战国时期岭南文化发展的标杆。贺州有十几个少数民族群体,如壮族、瑶族、苗族等。这些不同民族和民族的人在全国很少见。基本上,他们练习各种不同的方言和地方语言,包括九都语、八都语、壮语、地方白语、麻语和大宁声。
瑶族历史上以民风淳朴却又彪悍著称的古民族,是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据悉,瑶族发于黄河流域。后来,由于部落和诸侯的分离,瑶族人民被迫逐渐迁入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国家,广泛分布在越南、老挝和泰国北部。后来,由于东南亚国家的排华和战争,一些国家移民到美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因此,作为瑶族人,他们的卧室、服装、婚姻、礼仪教育、文化娱乐等有不同的习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甚至语言也不同。
瑶族的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一般来说,居住在山区和森林中的瑶族大多采用当地材料,采用人形棚屋建筑风格;居住在坡度较大的山区的瑶族大多采用吊楼建筑;居住在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大多有土木结构或泥木结构,与壮汉住宅相同;居住在山区的瑶族注重整个村庄。大多数房屋建筑都是分层的,房屋相邻,层次分明。大村庄山寨,从山脚到山腰,甚至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那么贺州瑶族民居有哪些特点呢?
一个是过山瑶的吊脚楼。这种房子最大的特点是把房子的底层设置成一个栏圈,储存牲畜,并在栏上设置房屋。目前,贺州瑶区吊脚楼保存最丰富的地区是富川朝东石林村。
二是木板房。房子以圆木为柱,木板为墙。圆木共4排,每排3根,竖立在房子的四面。沿墙方向,在相邻的圆柱之间,柱顶用天方连接,柱脚用地方连接。方条为四方形木条,其中一面有凹槽,天方槽口朝下,地方槽口朝上,将木板插入槽中,制成木墙。地板也辅以地板和地板。而且梁、柱、梁、板之间都是榫卯连接的,没有钉子。屋顶盖木皮。
第三,夯墙房。泥沙混合后,夯实成墙房。平地居民夯墙时,应在土壤中混入石灰。山区瑶族由于条件有限,无法运入石灰。他们通常把竹子和小木棍放在墙上。
第四,平地瑶砖瓦房。建筑大厅应平行开两个中门,左边是阳门,右边是阴门。阳门经常开关,阳人进出,阴门进出鬼神。只有祭祖和家里有人死了才开。
在过山瑶民居中,无论吊脚楼、木板房或是夯墙房,村民住房都是一字排开相邻而建,而且前后排之间是后排的大门对着前排的后墙,不会像城区街道两旁的民居大门与大门相对。主要原因是过山瑶民居建在山坡上,使得房基只能像梯田一样沿坡一级开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房屋布局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思想,认为门和门可以相互窥视门的财产,会引起贪婪。因此,后排房屋的门必须面向前排房屋的后墙。
无论是过山瑶还是土瑶,火塘在民居中都必须具有核心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前,瑶族不仅在火池周围做饭,而且在冬天在火池周围取暖。没有被子的家庭在冬天不睡觉,而是靠墙睡在火池周围。因此,瑶族家庭非常敬畏火池。火池上的三脚架和炉子不能用脚踩;火池里的柴火禁止倒着烧。
广西贺州散落在农村,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民国初期,历史悠久400多年。这些古民居整体庞大,设计合理,工艺精湛,达到了人文、工艺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效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