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作为汉代宫殿、祠堂、陵墓前的装饰性建筑,通常位于门前走廊两侧。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而且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之一。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建筑造型和材料上的体现,以及传统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观的体现,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是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特点和精神文化。建筑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建筑是人类艺术、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见证。本文拟通过研究其源流,探索其建筑特色,探索现有汉阙实物(不包括现有汉像石、画像砖、壁画中汉阙、出土陪葬陶阙)的文化特色,为解决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缺乏文化特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汉阙源流及保存现状


阙是中国古代宫殿、城墙、陵墓、祠堂和祠堂大门两侧的装饰性建筑,也被称为阙门或门阙。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过。随着各个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阙门的形代代相传。


1.汉阙源流。阙,原名观,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周代时阙门的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是宫阙和城阙。三辅黄图说: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远观,故谓观。《诗经》和《诗经》中记载最早的城阙·郑风·紫金说:纵我不去,子宁不来?在城阙兮,挑西达西。”可知周代已有了“宫阙”和“城阙”。最初的阙大约是宫外或城外的一种防御建筑,高高的台基上有建筑,守卫者可以站在上面环顾四周,所以又称观。因为是建在宫门旁的建筑,因为它的建筑高大醒目,所以阙成了天子颁布政令的地方,叫象魏。《三辅黄图》对此也有记载:门阙,天子号令,赏罚也由出。这里的阙又成了天子公布法令的地方,这样的阙就成了国家和天子的象征。


汉代时期,阙作为一种装饰性建筑,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它被广泛建在宫殿、寺庙、寺庙、坟墓、学校和井泉之前,以衬托和美化主楼,增强建筑群的庄严感。于是阙除了宫阙、城阙外又有了门阙、墓阙之分。汉了象征王权的尊严或高贵,汉代的城门、宫殿和显宦之家往往要立阙。东汉时期,宗庙祠堂、墓家神道前的石阙开始全用石材建造,石阙不易破坏,历经千年沧桑,部分得以保留。它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研究的对象。


魏晋南北朝后至明清时期,阙门作为礼制建筑依然存在,发展变化。阙门的种类明显减少。虽然一些新的阙门形状短暂出现,但并不是阙门的主流形状。魏晋南北朝坞壁阙、北齐石棺阙等短期流行。隋唐时期阙的主要形式是宫阙和陵阙。宫阙如大明宫含元殿前的栖凤阁、翔鸾阁,是典型的宫殿三出阙建筑。自隋唐以来,宫阙仅位于南门,改变了汉阙放置在建筑旁边的习惯。其形状为左右双阙突出,用于宫城正门,呈凹形平面布局。这种阙门形状由隋至清,历代因袭大致不变。现存最典型的建筑是北京清现存最典型的建筑。陵阙最典型的实物资料是陕西唐乾陵考古发掘的乳峰三出阙遗址和南神门外三出阙遗址。河南巩县北宋皇陵的阙台依然清晰可见。隋唐以后,城阙、坞壁阙、宅第阙、墓阙、庙阙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汉阙建筑特色。作为汉代宫殿、祠堂、陵墓前的装饰性建筑,通常位于门前走廊两侧。汉阙作为一种石材建筑,具有仿木结构的特点。汉代石阙模仿木质建筑的结构和风格,雕刻有柱、仿、檐、盖等木质建筑构件,特别简约典雅,为汉代其他建筑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石阙的形状就像一座古典建筑,从上到下可分为三部分:阙顶、阙身、台基。阙顶是屋顶,用石头雕刻仿木的脊饰、瓦当、柱子、檐屋等形状,就像木屋檐一样,既有遮雨功能,又有装饰性。阙相当于房子房子。它由多层石头堆砌而成。斗拱、栏杆、人物和图像雕刻在石头上,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它还雕刻了模仿木结构的栏目和柱子,衬托出上面的亭子高大而雄伟。台基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夯土台基。整个圆的形状大大小小,虽然比木阙有一定比例的缩小,但也表现出雄伟的气象,堪称最早的缩小景观。另外,由于石阙位于神道两侧,因此分为东西阙。大多数阙又有主、耳阙之分,耳阙靠近主阙而略矮,显得错落有致。左右阙隔神道遥相呼应,珠联璧合。


3.汉阙的保存现状。据考古学家统计,汉代只有29个石阙,保存完好,大部分建于东汉。这些阙是当时祠堂或坟墓前的神道阙,主要分布在河南登封、山东平邑、四川绵阳、梓潼、德阳、雅安、芦山、西昌、重庆渠县、忠县等地,其中川渝最为集中,占中国地面总石阙的90%以上。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认为,汉阙多在四川(原包括重庆)并非偶然。至于四川,在两汉时期,工业发展,屠(奢)之风由来已久。这就是四川多汉阙的原因。雅安高一阙、绵阳平阳府君阙、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等四川汉阙中,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二、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


建筑体现了特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信念,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汉阙作为中国古典建筑,深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这一传统哲学理念将天地万物生命化,在世界人心与宇宙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应关系。这种宇宙观是天与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同流,万物生命运行,生命与自然相互感知,人们敬畏上帝,服从自然,从而与自然协调,这种生命伦理表达了人类摆脱宗教束缚的努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对文学、艺术甚至中国人的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实现与自然的协调而闻名。建筑行业的专家学者也经常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来概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纵观中国历史,这一观念受到历代思想家的重视,也受到众多建筑大师的遵守。


通过了解汉阙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特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精神生活。


1.汉阙造型中的文化特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为和谐建立了中国文明的伦理秩序。这种秩序体现在建筑空间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空间观。汉阙造型中这种空间观的体现是平衡对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对称的观念反映了对人体形态的看法。生为房屋、院落,死为墓阙。这一文化特征对汉阙造型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汉阙的对称性和三段结构上。


大多数中国传统建筑都是以北朝南为原则的。庭院加上中轴对称原则,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一个简单的三合院,其实等于一个张臂向前的人形,主房是人,两厢是两臂,围绕着自己的世界(天井)。汉阙作为主人死后的阴宅,深受其视死如生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其空间配置上也采用了墓面南、双阙分东的格局。双阙采用中轴对称分离,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因为人体躯干是对称的,所以只有按照坟墓为中轴线,对称排列两阙。这种排列模式,再加上两阙三段结构所体现的三才思想,石阙石仿木结构所体现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观,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易》是阴阳学说的圣经,中国文化的所有形式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周易·乾卦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明确提出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这样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在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在《周易》中,天、地、人的三才之道被视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前面提到的汉阙,就像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是天,台基是地,房子是人)一样,拥有阙顶、阙身、台基等三段造型。可以理解天、地、人三才的观念。阙顶即天,阙为人,台基为地,体现了三才合一的理念。佛教东来之前,中国宗教以崇天为主,辅以神话,甚至相信长生不老,身体升天,所以古代皇帝喜欢筑高台祭神。所谓灵台、瑶台是介于崇拜与娱乐之间的建筑。台基就是这种能达到人神相通的高台变体。


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2.汉阙材料所反映的生命建筑观。自周代以来,中国人民树立了命运的观念。天命取代神秘而恐怖的神只,是一大进步;因为命运是人类道德和行为的投射。作为天人合一哲学的重要文化宣示——上帝有美德,这使我们关注珍惜一切的生命,善待生命,但也提醒自己关注生命的延长和延续,这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概念。


阙按照建筑材料可分为木结构、石结构和石仿木结构等。石木两种材料并非偶然,这实际上是生命建筑观的体现。中国的建筑文化是一种土木文化,所以在古代被称为土木,所以石头建筑没有像西方那样发展。事实上,中国可以在汉代建造相当精致的拱顶。秦汉两代的建筑砖是空心砖和印花砖。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产品,主要用于墓葬。由于砖石墓的发展,商周以来长期使用的木棺墓逐渐减少,汉末三国几乎消失。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认为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暗示着死亡,砖石属土,是应该被踩在脚下的,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因此,砖石被广泛应用于修坟造墓,也就是为什么汉代阙都是石制的。


对于日常生活,虽然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瓷砖,汉代可以做砖,隋朝,赵州桥石拱技术完美,但中国人故意选择木材,因为木材的寿命几乎相当于人类的寿命,所以建筑的生活似乎适合生活的悲欢离合,古建筑自然。在中国文化中,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汉代五行中,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向为东,土也是吉祥象,居中央,主方正。它与木材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汉阙虽然是石头做的,但都要做成仿木结构。


3.汉阙所蕴含的升仙思想。在周代,阙是天子宫的特殊建筑,是天子的居所。天子是受命于天的神人,所以只有上帝及其子孙才能生活在这样一座神界的建筑里,所以阙有一种崇高感和神秘感。古代文献中,阙常与宫、天等相连,如宫阙、天阙等。此外,在汉晋时期的一些文献和道教经典中,阙常被称为神仙界的建筑。阙的精神内核是大门,是人神两界的交通门户,是人成仙时通往大国的门户。汉代神仙家认为,神仙有很好的居住观和建筑。因此,观和阙成了人们向往的仙境象征。在在思想内涵上,汉代的阙和观具有通过建筑艺术的审美形式表达向往神仙世界理想的文化特征。由于阙和观的思想价值超过了建筑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成为中国神仙信仰中神仙天门的象征符号和神仙交通的媒介。神仙思想是汉阙石刻和肖像石艺术的母题,而阙是母题的象征符号和媒介。


由于秦汉时期最高统治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在奢华的现实生活中不遗余力地模仿理想的神仙境界。这一点在秦陵发现的三和汉宫内的广州宫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引导了当时的神学家、艺术家和建筑师竭尽全力,并对这个时代和未来的君主和大臣们相互关联的不朽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从汉阙上描绘的内容来看,汉阙多描绘了各种神话传说、仙人、庄园、宴会、舞蹈、市场、劳动等活动,希望墓主能进入天门,继续享受舞蹈生活。或者描绘汉人心目中的神圣吉祥之物,如神兽天禄、辟邪、四方神,尤其是南方神朱雀,象征着阳神的飞升(如乘鹤西升成仙),让死者尽快飞上仙宫;此外,还有青龙、白虎等。这些都是汉代人价值观的体现,说明汉人认为这些内容有望产生通神通天的功能。因为按照中国古代的神话,自从绝地天通以来,地上人与天堂的联系就被阻断了,只有那些伟大的美德才能最终与天堂联系起来。因此,如果你想进入天堂的不朽境界,你不仅应该广泛修复它的美德,还应该有一个阶梯通天空。有些人甚至直接雕刻天门。这种仙境中有阙门的宗教观念,与楚辞中的皇帝一致。对开西天门的描述是一脉相承的,是通往天堂的唯一途径,充分说明人们有以阙代仙的观念。而且石阙的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仿楼阁式,颇具仙境重天之意。


可以看出,汉代汉阙建筑的繁荣已经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汉代是黄老思想和神仙思想流行的时期。宫中建阙不仅隐含了宫殿是神界建筑的思想,也反映了汉武帝对不朽的渴望。这种宫阙建筑往往高耸入云,恰恰体现了脱离凡界、进入仙界、天子居天的思想。墓阙是墓主死后登上仙界的天梯,是交通人神两界的门户。汉代阙和观的思想价值已经超越了建筑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成为汉代神仙信仰中仙界大门的象征符号,人仙交通的媒介。汉阙在这里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礼仪符号,也是宗教符号,成为当时社会的巫术工具之一。


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色及其当代意义


三、汉阙建筑的当代意义


汉阙作为汉代建筑的文化习俗,在西汉兴起,流行了400多年,直到东汉末年。虽然这种习惯已经消亡,但汉阙储存的社会文化信息却历久弥显,不断激发后人的想象力。汉阙原本是墓葬,现已被视为珍贵的艺术作品。只有探索这些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文化特征的联系,才能为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提供参考。在几年前的全国大剧院设计竞赛中,中国建筑师的计划失败。除了我们缺乏积累和经验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纵观当时国内外所有的方案,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是西方文化和仿西方文化的差异。


1.重塑汉阙和时代精神。汉阙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民族艺术。通过其造型、结构、材质及其生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汉代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形成了汉代艺术的特殊气势和古拙风格,展现了整体灵动、浪漫、进取的时代精神——汉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精神。在当今的文化全球化中,随着西方文化的扩张,中国城市中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正被欧洲风格的高层建筑所取代。城市的风格是千城一面。在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日益枯萎。因此,在当代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应该在建筑文化中继承和发扬,中西建筑文化应该同等重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模式。


2.汉阙和当代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物质载体,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从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这一体系是基于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天人合一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天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同构同源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审美魅力的文化因素。也就是说,这一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一种既亲切又理性、安静又遥远的艺术风格。


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文化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建筑所体现的和谐有机自然观。换句话说,和谐就是将建筑、人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在当代建筑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强调自然的完整性、建筑本身与环境的协调以及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有机自然观,使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中国建筑应完成现代转型的历史使命,真正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有机融合的道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观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汉阙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其丰富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涵。对于当代中国的仿古建筑,不仅要停留在其外在形式上,还要做一些盲目的模仿或随意的组合。当代中国的建筑文化应该是民族时代建筑文化的体现,是传统优秀文化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是空间坐标上世界文明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