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几都喜欢品鉴奇石,甚至有些名人还和它们留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传统的赏石及赏石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就与自然山水泉石相依相伴,视山水泉石为安身立命之所。

传统的赏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业余爱好和风雅文化。而且表现在精神层面上,道德观念、境界志向,以及启迪智慧等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做派和个性。

赏石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千百年来,国人的爱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风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赏石文化。苏东坡对石饮酒,陶渊明卧石而眠,郑板桥提石入画……演义了许多以石会友、以石谈艺、以石写意的文化趣事。所谓一石一亘古,一石一天地。

曾被誉为“天下名石”的英德石,便是中国赏石文化中具有“文人石”气质的古老文化石种之一。其形其态,剔透玲珑,神韵生动;惟妙惟肖,写意传神;气势雄浑,震撼人心;色彩多变,风姿绰约;意境无穷,耐人寻味。清代学者赵尔丰如此赞道:“石体坚贞不以耀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叩之遇润纯粹,良士也,吾将以为友”。这充分说明英德石其天然美和人文美,所表现出坚贞的特殊气质和品格,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和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的有力体现。这也足以看出,作为四大名石之一的英德石,在我国赏石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赏石文化中,英德石是文人墨客心目中怡情之物,代表着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而在造园工艺中,英德石是建造园林假山、点缀自然景点理想的天赐材料,更是皇家园林造园中的点睛之笔。“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便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作为皇家园林典范的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在颐和园中,不仅巧夺天工的建筑、闻名于世的奇珍异宝让我们为之震撼,就连园中举目可见的石头也别有情趣在其中。

从北宫门入颐和园,穿过苏州街和后湖,绕过松堂,观赏完别具异域风情的石舫,便到达石丈亭。

石丈亭,顾名思义,石头似老丈且是一座优雅别致的庭院。

它与知春亭、留佳亭、秋水亭等组成一年的四季景观。

石丈亭为冬景。

有“花雪表年”的寓意,雪花纷飞,冰清玉洁。

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

在石丈亭中藏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南太湖石,被认为是最具观赏价值的石头。

此石从门外望去,犹如伟岸丈人,慈眉善目,傲然挺立,有“京城传世名石”独峰之冠的美称。

走出石丈亭沿着慈禧太后常游的长廊一直往东走,走到长廊的尽头,便进入乐寿堂。

在颐和园的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宛若一面院落的屏风,被称作青芝岫。

青芝岫,此石巨大,长8米,宽2米,高4米,从正面观赏,太湖石的皱、漏特点清晰可见,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突兀凌空,昂首俯卧。

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

先被明朝官僚米万钟发现再运往米氏勺园途中,因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落了一个败家石的名号,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乾隆皇帝还为此石题诗《青芝岫诗》,足可以看出此石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

青芝岫固然在园中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一道风景,但这只因乾隆皇帝对此的钟爱。

欣赏完青芝岫的美,接着穿过德和圆来到仁寿殿。

要说兼具“瘦、皱、透、漏”之美的还属仁寿殿的南太湖石――“寿星石”,是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所得的心爱之物。

它位于殿前正中央,有一丈高之余,从正面欣赏该石,色青圆润,造型奇特,酷似一鹤发童颜的老人,因而取名寿星石。

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

石背面空洞沟壑繁密,颇具山川灵秀之美,周围以汉白玉栏杆维护,下衬六角须弥汉白玉石座。

如今,当人们走进仁寿门,便可见饱经风霜的寿星石,仿佛闪着睿智的目光,迎接清晨的日出,瑰丽的晚霞。

通过对以上几处的园林孤石描述,可以总结出,园林中的美石大多数为太湖石,且深得帝王的喜爱,每一块石都是皇帝命其搬运至此。

这便看出,石在园林中摆放的位置,是帝王的意愿,且帝王喜爱的美石大都具备“瘦、皱、透、漏”的评赏标准。

在整个颐和园中,除了能让人津津乐道的园林置石以外,还有一些形状奇特且无名的孤石也为皇家园林的建造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

首先,乐寿堂院中,除了巨大的青芝岫以外,在其左右还有两个小的太湖石,与青芝岫在同一水平线上,它们均配有汉白玉底座,而且与院内的铜鹿、铜鹤、铜花瓶形成了一个规矩的四边形,俗称方形,这是中国古代对宇宙观的认识,认为天是圆的,与大地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天圆地方”的理念。

其次,是在仁寿殿院内寿星石后两侧的两块太湖石,与中间的寿星石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与院内不对称的植物配置相融合,对称的石头摆放形式平衡了院子的整体安排。

最后,在仁寿门和东宫门之间有一个硕大的院落。

仁寿门前有一对守门石,下衬有底座。

与之相对应的东宫门内左右两侧也有一对太湖石,相比仁寿门前的一对,体积略显小。

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

这样左右对称且前后不对称的摆设方式,是中国的造园方式,且园中没有两块完全一样的石头,对称且完全相同是西方造园方式。

颐和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是乾隆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肖其意”而建造的,当时乾隆命名“惠山园”。后来其子嘉庆改变园内结构,添建了涵远堂,并改名“谐趣园”。目前谐趣园内山石之上有摩崖石刻八处,其中慈禧题辞七处乾隆时期遗留诗刻一处。从慈禧题刻如此之多可以看出老佛爷对谐趣园之钟爱。谐趣园的摩崖石刻便是由四大名石之一的英德石打造而成,与周围草木花丛浑然一体,仿佛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

中国的赏石文化博大精深,置于皇家园林中的各种奇异单体石更是赏石文化的最高体现。

尽管园中多是叠石和假山,但是孤石的存在应该是对皇家园林赏石文化最高的升华,石头不再局限于堆砌成某一具象的事物,而是以石头的形似达到神似。

毫无疑问,皇家园林对中国赏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有待于我们细细深入地研究。

盘点那些与皇家园林分不开的“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