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位于云南省南部。虽然它位于偏远的南疆,但自元朝以来,中国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石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深厚。它是云南为数不多的被称为著名文献国家的县之一。
明洪武年间,明军进入云南守垦,带来了各行各业的工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据《石屏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有93座寺庙,191座祠堂和10多座方形寺庙。古民居和建筑随处可见,石屏古城保留了相对完整集中的明清建筑。2015年,石屏县成为云南省唯一一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
石屏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袁嘉谷故居、玉屏学院、来鹤亭、郑祠、陈民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企鹤楼、陈祠。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珠泉街66号的企鹤楼。
企鹤楼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为石屏人民感受学校名士陈鹤亭先生对当地教育的巨大贡献而建。陈鹤亭是石屏当地人,清末进士,曾担任李元红秘书,后担任云南省政府内务司长、省财务司长、盐运司长、旧锡业公司总理、蒙自道尹。但他更为外人所知,是中国第一条主权最完整的民营铁路——碧石铁路总协理。
石屏人陈鹤亭已经当官多年了。他看到家乡没有像样的学校。首先,他在家乡郑营村创办了郑营二等小学,亲自到各个乡镇宣传办学。由于他的影响,石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学校。1922年,他主张建设石屏中学,动员富商李恒生和张欣之捐赠大量资金,积极清理被私人占用的公共财产归结学校作为办学基金。
学校建于1923年,1929年竣工。校址以县城西北郊西准提阁为基础,在准提阁、三佛殿前修建企鹤楼、大门、二门。从准提阁左右延伸,东连天尊阁,西连财神殿,周围建砖瓦结构建筑,形成师生宿舍和教室,石屏县立中学。1933年改为云南省石屏中学,1939年改为云南省学校,1952年改为石屏县第一中学。
企鹤楼朝南,通面宽31米,深12米,高21米,共四层。底层有通道,砖石成拱券,两到四层有走廊和护栏。南北两侧有窗棂,四重檐保存尖顶,屋顶为八角亭。檐柱从第一层直接到第二层檐檩,柱基为青石,方形素面。二楼有走廊。第三层八面开窗,窗户是圆窗,青瓦铺顶,顶部有三个宝瓶。整栋楼飞檐斗拱,工艺精湛,结构严谨,气势恢宏,气势恢宏。它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式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企鹤楼建筑群原为民国时期石屏中学所在地,由准堤阁、三佛殿、石拱桥、喷珠池、企鹤楼、二门、大门、厢房、碑亭组成,占地面积29805平方米,建筑面积13982平方米。
在准提阁前面的平台上,矗立着一座一米多高的青铜胸像,是这座建筑群的首倡者陈鹤亭。门为砖石结构,门框采用整齐的青石拱券,铁焊门,对称卷草图案。门额石刻有县立中学校,上面镶嵌着一块横石匾,刻有嘉惠士林四个字,是滇督唐继尧、昆明陈荣昌的书。左右砖墙嵌石碑,右碑为建石屏中学校记,左碑为云南省公署奖渝李茂兴捐资兴学令。
大门后面是两扇门,砖石结构,门上嵌着教育人才的石匾,向唐继尧赠送了石屏幕制造商张信之,感谢他捐赠了1.2万银元建造学校。石牌上方的砖墙上刻着博学、审问、仔细思考、区分、实践等字样,为当时的校训。
进入二门,沿着青石板路继续前进,两侧散落着两座牌楼建筑,穿斗梁架结构,休息山顶和青瓦。青石碑嵌入西墙三块并立,中间刻有18行改省沿革。叙述学校由县改省的原因,左右碑是捐赠建校的功德碑。东碑坊与西碑坊相同,创建石屏中学校记嵌入南墙,左右并排的两块碑仍为功德碑。
二门前是石屏一中最宏伟的建筑——企鹤楼,曾经是学校图书馆。穿过企鹤楼,前面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两侧有挡板望柱,栏板上雕刻着鹤鹿、八宝等图案。石拱桥北侧是喷珠池,池底不断涌出天然小水泡,非常神奇。池南两侧分为拱桥两侧,右碑正背面刻有狂草不是虎丘,宁没有聚石谈经,背面刻有喷珠二字。
左碑正面刻着疯狂的草,谁穿花径,为有喷泉的喜客来,背面刻着喜客泉二字,是石屏人(康熙举人)写的。此外,建水朝阳楼上的雄镇东南牌匾也是图图的书。穿过石拱桥,前面是三佛殿,南朝北,宽五间,深三间。斗式和升梁式相结合,休息山顶。隔扇门已经折断,换成玻璃门窗,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准提阁位于三佛殿后部,北朝南,重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三开间,梁架建筑结构结合了两个屋檐式穿斗式。企鹤楼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它还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方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滇南罕见的优秀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艺术价值。
石屏一中是一所革命历史悠久的学校,孕育了许多革命志士。著名的爱国学者李公朴、作家李乔和许多进步学者,或在学校讲课或在学校工作。解放前夕,这里还是石屏地下党的交通站。2006年5月,企鹤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陈鹤亭老家石屏县宝秀郑营村的陈氏祠堂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屏千年古韵,瓦砾之间,将民国时期的石屏文教事业的兴盛与辉煌,那段鲜活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