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武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经过几千年的朝代替代,武汉三镇有七座建筑可以真正称为古建筑。它们被称为四塔二桥一牌坊:

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四塔:红山公园无影塔、红山宝塔、黄鹤塔、汉阳公园石榴花塔


二桥:武昌北洋桥、汉口保寿桥


一牌坊:汉阳贡院牌坊


让我们一起寻找隐藏在这些建筑中的武汉秘密。


胜像宝塔


若从黄鹤楼面向阅马场方向的正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胜像宝塔。


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密宗宝塔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座内外结构数据完整的元代宝塔。



不幸的是,很多人去黄鹤楼,都喜欢走向长江大桥的南门,所以经常错过。


我们今天看到的胜像宝塔原本位于黄湖集头,离长江甚至比黄鹤楼还要近。


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胜像宝塔被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1984年迁至黄鹤楼。


胜像宝塔是西藏佛教密宗的佛塔,也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最初的塔型,据说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或舍利子的地方。


一些虔诚的游客来这里拜拜,祈求和平与吉祥。


洪山宝塔


位于武昌洪山南坡、宝通禅寺东北的洪山宝塔。


建于元至元17年(1280年),至元28年竣工,历时11年,据说是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而建的,又称灵济塔。



这座塔七层八面,砖石仿木结构,高44.1米,沿塔基圆门内的石阶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称。


今天的洪山宝塔,不仅是武昌的地理坐标,也是一方家园的精神象征。

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登上塔顶俯瞰,两山对峙,二水分流,能将三镇英姿尽收眼底。


无影塔


无影塔建于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塔高11.25米,底径4.25米,八面四层。整座塔是用石头建造的,建筑形式非常特殊。



如今,它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块雕刻都是700多年前建造的原材料,也是武汉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顾名思义,无影塔没有影子。据说无影塔在原址(洪山东端山麓兴福寺)时,每年夏至中午每年夏至中午都没有影子。这就是塔的独特之处。为什么没有影子?


1953年,它被迁移到洪山公园,没有原来的地理位置和空间条件。当然,今天的塔有影子。没有办法证明以前是否真的无影。


搬迁时,塔内还发现了一尊小佛像和一些散落在佛像旁边的宋代硬币,现藏在武汉博物馆。


石榴花塔


位于龟山南麓汉阳公园西北角的石榴花塔,建于南宋绍兴时期(1131-1162)。这座塔原本在天府巷,1963年底迁至汉阳公园。


塔顶刻有石榴花塔四个字,第二层刻有碑文,记录了建塔的原因。这是宋朝汉阳发生的真实版窦娥冤事件:


南宋绍兴时期(1131-1162),汉阳有个孝女杀鸡孝敬婆婆,没想到婆婆吃鸡后暴病去世。嫂子告诉政府,说嫂子毒死了母亲。政府听了这话,严刑逼供,屈打成招,被判死刑。



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孝妇无法自明。临刑前,她折了一朵石榴花,插在石缝里,仰望天空祈祷:如果我真的毒死了我的岳母,这根树枝就会枯萎。如果她受到冤枉,这根树枝就会复活。孝妇被处死后,榴枝真的复活了,很快就变成了树荫,结出了果实。


时人认为这是天彰其冤,哀孝妇无辜受难,在石榴花边,汉阳西门外一里,立石塔被认为是纪念。


1918年,石榴花塔在明清时期重建了几次。


北洋桥


据《洪山文史》称,北洋桥是武汉市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武汉唯一尚存原貌的古石拱桥。


桥长50米,宽7-11米,两头宽,中间窄,拱桥跨度14米。



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北洋桥又称白洋桥,建于唐代,经过战争,屡毁屡建。


现在人们看到的北洋桥是明宏治甲子年(1504年)重建的,位于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500多年。


这座桥现在还能用,但只能走人,不能通车,走在桥上,还是让人有敬畏感。


贡院牌坊


武汉的文化教育氛围不是随着现代大学生的增加而形成的。早在明清时期,汉阳就是学风高、人才辈出的地方。


贡院(共勉)牌坊至今仍屹立于汉阳阳新路南端东侧,正在向世人讲述当年勤学的世风和楚才的济济……


武汉古建筑故事——“四塔二桥一牌坊”


花岗岩牌坊贡院牌坊位于汉阳阳新路共勉街。建于明中期,又称状元牌坊。


虽然地处居民楼之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表面斑驳陈旧,但其威严气势丝毫没有减弱。


据说贡院牌坊是学者来汉阳考试的大门。牌坊前有一块青石碑,上面刻着官员等着下马,也就是说官员到汉阳南门要停。


在过去,像牌楼一样的建筑被用来纪念封建礼教,即所谓的忠孝节义。然而,贡院(鼓励)牌坊是武汉学生的古代文化牌坊,在全国也很少见。


保寿硚


保寿桥位于桥口区长堤街多福路保寿巷,建于1662年,1834年重建,因石材而被称为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环境的改善,河流逐渐被废弃,保寿桥桥面被水泥覆盖,成为保寿巷的一段路面。



90年代以后,商业街在这里建成,保寿桥从未在商业街地下。


桥体青石栏杆一侧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山陕水烟官方账号建设,另一侧刻有保寿桥三个字样。


保寿桥是汉口城市的根源。桥上刻有桥字,也是桥口地名的实物见证。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建筑有多精致,而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中,它见证了汉口的不断发展。


当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遍布大地时,这些古老而迷人的古建筑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和珍贵。它们是武汉城市的根源。让更多的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