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紫禁城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它是中国唯一的两座宫殿建筑之一,也被称为盛京宫。它是清初的宫殿。它有近400年的历史,建于十年(1625年)。清朝入关前,宫殿位于沈阳。迁都北京后,宫殿被称为首都宫和首都宫。后来,它被称为沈阳紫禁城。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114座古建筑和500多座古建筑。它至今保存完好。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建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明朝衰弱、满族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了沈阳故宫。1625年,清于战略考虑,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沈阳定为首都,并在沈阳旧城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这是沈阳故宫建设的开始。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亭子,但它体积大,装饰华丽,所以叫宫殿。大政殿和八字形排列的10个亭子,其建筑格局是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个亭子是11个帐篷的化身。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形重屋檐的尖尖建筑铺满黄色琉璃瓦,镶嵌绿色剪边。有16个彩色琉璃脊、大木架结构、榫卯连接、飞檐斗拱、彩画、琉璃、龙盘柱等。是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然而,殿顶的相轮珍珠和八个力士都有宗教色彩。
大政殿前两柱各有金龙盘柱。
大政殿周围的红柱,金龙盘在柱子上。
石刻在大政殿门前。
大政殿里有宝座、屏风和熏炉、香亭、鹤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仪式,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士兵胜利等。这座大厅是清太宗太极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地方。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林继位。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的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中的体现。这种建筑布局在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上是唯一看到的。东侧五亭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五亭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清初八旗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处理政务。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里的现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个大厅都是木结构,五间宽,三间深。前后走廊硬山式,有隔扇门,前后走廊,周围有石雕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有彩色琉璃龙纹和火焰珠。殿体廊柱为方形,望柱下有吐水的头,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羲,西设嘉量。
崇政殿周围的石栏杆
崇政殿内的陈宝座和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殿柱是圆的,两柱之间有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水龙头探出屋檐,龙尾直接进入殿内。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增添了殿堂的帝王气魄。这座殿是清太宗皇太极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和处理大政的常朝。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大清大典在此举行。东巡诸帝在此举行了展览山陵礼成等庆祝仪式。
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建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有三层,三滴水歇山围廊,顶铺黄色琉璃瓦,镶嵌绿色剪边。这座建筑是盛京最高的建筑,因此被称为凤楼小日和凤楼观塔,这是盛京八景之一。凤凰楼上藏着乾隆御笔题材的紫东牌匾。
凤凰楼后面的清宁宫殿。清宁宫是五开间前后走廊的硬山风格。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博尔济吉特皇后居住的中宫。房间的门在东次间开着,房子的西侧形成了一个圆柱形房间的模式,东梢是皇后的卧室。宽大的支撑窗风格简单,格子以代码三箭的形式相交,宫殿的门不需要分开扇。在宫殿的门前竖立了一根祭天的索伦竿,这是来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
沈阳故宫西路由舞台、嘉荫堂、文可阁、仰熙斋组成,建于1782年。它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读书、看戏、储存四本书的地方。整个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皇帝所谓的尊严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文可追溯阁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要建筑。建筑形式模仿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它有六个宽阔的房间。二楼有三层重屋檐和硬山。前后走廊,上面覆盖着黑色琉璃瓦和绿色边缘。前后走廊的屋檐和柱子装饰着绿色的战斗。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屋檐的颜色主要是蓝色、绿色和白色的冷色,这与其他宫殿的红金外屋檐的颜色装饰大不相同。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学习的地方。
文溯阁的绘画题材不是宫殿里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与藏书楼功能相协调的图案,如白马献书、书法卷册,给人一种古雅清新的感觉。图为文溯阁门上雕花。
沈阳故宫皇家戏台建于乾隆46年(公元1781年),自道光9年(公元1829年)以来再也没有使用过。2013年5月18日,沈阳故宫皇家戏台尘封184年后再次启用,首演为京剧《望儿楼》片段。
这个背南向北的舞台台面约30平方米,上面有一个青瓦卷棚屋顶。舞台结束后,连接了戏剧室。舞台东西两侧有10多条宽廊。南北两端与嘉荫堂、戏剧室的山墙相连,形成了围绕舞台的封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