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物质建筑材料、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立于世界森林。它被称为东方建筑(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的代表,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保护和维护也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
一、修复原则
(一)安全第一的原则
古建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即使是石活构件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完整。必须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闪光。如果以完全恢复原状为原则,不仅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降低建筑的文物价值。因此,普查应以建筑物是否安全为修复原则之一。这里提到的安全性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对人安全吗?例如,钩栏使用多年后,虽然没有倒塌,性能也比较好,但如果推、靠或振动,可能会倒塌伤人。第二,主体结构安全吗?当与主体结构关系较大的构件出现问题时,应予以重视。石券裂缝、过梁断裂等应立即采取措施。与主体结构安全关系较小的构件可以少修或不修。如踏跺石、阶条石风化、少量位移、断裂、陡板石少量位移。即使有些构件与主体结构有关,也要权衡利弊,不要轻易开始。如两山条石倾斜。如果你想把它重新放平,你必须把它拆下来重新定位,这样山墙底部就会有一部分悬挂,但会影响主体结构。总之,制定修缮方案时应以安全为主,不应轻易以构件表面的新旧为修缮的主要依据。
(二)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原则
文物建筑的构件本身就具有文物价值。任意更换原构件,虽然会非常新,但可能会使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变成假古董。只要能确保安全,不影响使用,残留的建筑可能更具观赏价值。古建筑的修复应该是像旧一样修复。该规则包括以下原则:尽可能粘合加固;不大修;尽量使用原构件;主要维护。
(三)风格统一的原则
修复后的部分应尽可能与原有风格一致。以石活修复为例,添加的石材应与原石材相同,规格相同,颜色相同。补充图案应尊重原有的风格、技术,并保持历史风格。
(四)消除损坏的根源和隐患
如果不排除损坏的根源和隐患,实际上只能是治表不治本。因此,在普查定案时,要仔细观察,仔细分析,找出根源。在修复的同时,消除隐患。若构件损坏不大或或没有安全问题,甚至只能消除隐患而不处理构件。常见的隐患包括:地下水(包括管道)和水分对砌体的侵蚀;雨水渗透造成的冻融损伤;树跟对砌体的损坏;水分和漏雨对柱根和梁头腐烂的影响;屋顶渗漏对木结构的损坏;墙顶漏雨可能导致倒塌等。
(五)以预防性修复为主
以屋顶修复为例。屋顶是保护房屋内部部件的主要部分。只要屋顶不漏雨,木架就不容易腐烂。因此,维修应以预防为主,经常维护和维护屋顶,消除萌芽状态下的积累和隐患。
(六)尽量使用旧材料
利用旧材料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建筑材料的角度来看,有时可以保留原建筑的时代特征。
在修复过程中,人们可能不愿意轻易丢失旧石头。而旧砖往往不够重视。事实上,砖是非常有用的,例如:
(1)合瓦房挑顶后可改为干茶瓦。
(2)仰瓦灰梗可改为合瓦或简瓦房。
(3)瓦房可改为棋盘心屋顶或起脊灰背。
这三种方法都不需要添加新的瓷砖,但也可以减轻屋顶的重量,为保留原来的木结构提供了条件。
(4)用旧条头砖代替简瓦,包垄后可假乱真。
(5)用旧瓦做瓦芭,代替望板,经济实用。
(6)干摆、丝缝砖经重磨后再利用。
(7)即使混合了各种不同规格的旧砖,仍然可以用来砌墙。尤其是外面抹灰的墙,没必要全部换成新砖。
(8)采用外整里碎的方法。外皮用新整砖,里皮用不同规格的旧砖。
(9)旧砖开条。旧砖纵向分开,成为两块条头砖。这种方法可以使砖的数量增加近一倍。
(10)用砖代替木材。常见的方法是硬山檩条和硬山梁。将木檩条直接放置在隔墙或山墙上,无梁的方法称为硬山檩条。将梁直接放在墙上或堆放上,无柱的方法称为硬山梁。硬山檩条主要用于有天花板的房屋。硬山梁主要用于后屋檐墙,柱不明(俗称土柱)。
总之,只要巧妙使用,旧砖旧瓦就值得使用。
二、制定修复方案
在制定维修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损失的原因。维修措施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否则收益将超过损失。如果木框架倾斜引起的墙壁弯曲,则不一定要拆除。
(2)根据建筑的等级、位置、投资等因素决定方法。如同样是下碱严重风化,处于山墙部位时,可剔凿挖补,处于院墙时,可用局部抹灰的方法。
(3)文物建筑应尽量保持原状,必须拆除时,也应尽量不扩大工程量。可小修不大修,防漏,主要维护,尽量保留原砖瓦。
(4)应以定期维护措施为主,凡能用维修手段解决的,尽量不要大修。
一般格式的普查记录和修复方案:首先说明房屋的数量、位置、损坏情况和程度,然后提出具体的修复方法。例如:西庭院、北房、台明部分破损、位移、门槛墙局部碱、东山墙山尖弯曲8厘米、干碱严重碱、上半身灰皮空鼓、脱落、修复措施:台明阶石部分安全、部分更换、陡板石、门槛墙刷浆、东山墙拆除尖端、碱挖掘、全部刷浆、上半身铲(混合砂浆底、红灰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