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告成镇的观星台更是名声在外。说起观星台,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着名的天文科学古建筑物,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登封市东南部的告成镇位于嵩山和箕山之间,古颍河横贯腹地。武则天在嵩山封中岳时,曾有过大功告成的感觉,告成镇的名字由此而来。商周时期,阳城是天地中心。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迹,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轨迹,认为阳城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在这里测量日影和验证四个时间。从那时起,当地就有了这样一首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有胆。


走进观星台景区的大门,经过墙壁、山门和垂花门后,迎面出现了一根石柱。表面写着周公测景台五个绿色字样,后面的寺庙里供奉着周公的雕像。据说西周初年,周公建洛阳时,曾在这里测影。原来的测景台是土堆和木杆,直到唐朝开元11年(723年),太史监南宫悦在这里建了一个石头测景台。


测景台高3.95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梯形基座称为圭,上石柱称为表,表北面距圭北面约37厘米。夏至时,表的影长约为37厘米,与圭北面的上缘长度正好一致,所以测景台周围没有影子,所以俗称无影台。


测景台两侧竖立着许多石碑,其中大部分是后人参观这里写的演讲。其中,挂花门内侧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明代书法家郑大原写的《春天参观周公祠观景台》:元圣曾经测景,巍峨的寺庙看起来像石头。台阶前的亭子里有芳草,门外的山川映古林。形象已知超远,略显神秘。我来肃戒明典,欣赏碑前的表演。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旁边有一口古井。虽然只有两根石柱,但它仍然庄严地展示在台基上。据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修建观星台之前就挖出了井水。后来,测量仪器中使用的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都取自井。


观星台中间有一个石槽,连接着31.196米长的石梁,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高高的平台相当于直立在地上的杆子,也就是所谓的表;台下长长的石梁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尺子,即所谓的圭。每天中午,阳光都会在下面的尺子上照面的尺子上。古人用这种方法来测量太阳影的长度,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在观星台的顶部,你也可以看到一个由铜指针和石铜指针和石圆盘组成,但指针失了。指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圆盘南高北低,与赤道面平行,原理与圭表基本相同。两面都有刻度,分别是子、丑、寅、毛、毛、陈、思、午、未、申、酉、徐、亥十二小时,每小时分为时初和时正,正好是一天24小时。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此外,在观星台下,还可以看到郭守敬创作的高表、正方案、仰仪等物品的复制品。它们是天文学中不同的测量仪器。在观星台的对面,有一座原本是帝李斯殿。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宫殿被毁。2005年,登封文物管理局筹集资金,在原址重建。



你知道登封观星台的历史吗?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老周王位于西都镐京。在新周的世界格局下,显然不再适合成为首都。短短几年,武王去世,关叔、蔡叔与殷商老民联手叛乱;东方淮夷动荡不息,客观上说明了迁都的必要性。君主只有执中才能统治四面八方,探索地球成为当务之急。


《周礼·《大司徒》记载:日至场景,尺子有五寸,就是所谓的地方。天地之合,四时之交,风雨之交,阴阳之和,但一切都是阜安的,甚至是王国的建设。夏至,直立一根杆子。如果影长是一尺五尺,那就是地中。根据《周笔算经》八尺圭表的记录,杆长是八尺。经过多次调查和反复测影,周公在地中求成。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


天地之中,这是就周代的疆域而言。从现代地理经纬来看,周朝疆域北端是三公之一召公石及其子的封地燕蓟,位于北京、大同地区,纬度约40度;南端是熊毅封地楚,位于长江流域长沙,纬度约30,南北纬度35。东端是太公姜尚封地,濒临大海,东经约118度;西端是老周故地,镐京西经约108度,东西约113度。今告成,古阳城北纬34.4度,东经113度,正疆域东西南北的中点。


中国,首先,必须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不能谈论中国人和中国人,更不用说赢得和竞争鹿了。以告成为中心而建立的京畿道,上应紫微宫,下临河洛地。只有时间、地点和人和谐,周朝才能延续800年。


立杆测影定九州,居中临天下治。想到这一点,几千年后,我们现在追踪了三代人。除了在文献纸堆中寻影,我们还应该访问王城的故都。


元代时,郭守敬驻留告成数年,重建了观星台和复原了许多观星仪器,今天基本保持了当年的格局,已被列为世界十二个古天文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