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等设备的主要结构方式,是两部分凹凸部分结合的连接方式。突出部分称为榫(或榫);凹部分称为榫(或榫、榫)。其特点是不在物体上使用钉子,而是用榫加固物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榫卯是一项非常精致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使中国传统木结构成为一种特殊的柔性结构,超越了当代建筑的框架、框架或刚性框架。它不仅能承受较大的荷载,还能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地震响应。


1973年,距宁波市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遗址内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


这些榫卯结构主要用于河姆渡干栏式房屋的建造,包括凸方榫、圆榫、双凸榫、燕尾榫和企业榫。



中国古代三大结构结构


穿斗式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汉代成熟,在中国南方省份得到广泛应用。柱沿深方向布置,柱相对较密,柱径略小,无梁,通过柱间穿,可立短柱,柱顶直接连接檩条。优点是材料小,山地抗风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集,空间不够开放。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抬梁式


春秋成熟,在中国北方省份得到广泛应用。沿深方向布置石材基础,柱、柱梁、瓜柱、短梁,顶部为脊柱,形成屋架;屋架与柱顶、梁头、瓜柱顶、檩条、整体优点是室内柱或无柱,可获得更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材料较大,木材消耗较多。


井干式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架,层层叠叠作为墙壁——实际上是木承重结构墙。耗材量大,建筑面宽,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应用广泛。



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榫卯结构可分为三类: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面与面


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

一种主要是表面与表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边的结合,也可以是表面与侧面的交接结合。如槽榫、企业榫、燕尾榫、穿带榫、榫等。


点结构


另一种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水平和垂直材料的丁字组合、角组合、交叉组合、直材料和弧形材料的延伸组合。如格肩榫、双榫、双榫、钩榫、钉榫、半榫、榫等。


构件组合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