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统建筑有两面性:一方面,上海一直是江南历史的一部分,其传统建筑反映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特点;另一方面,长江带海的地理模式使上海航运贸易快速发展,方便上海,其建筑技术、风格元素等变化也很明显。
独特的发展历程催生了具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创作技术,可概括为小而美、巧而精、素而扑、混而谐四大特点。
一、小而美
与江南其他城市(如苏州、杭州、杨州等)相比,上海古代传统建筑在规模、形状、装饰上略逊一筹,大厅、宫观较少住宅、寺庙、花园往往不宏大,表现出小而美的智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地理的边缘性和偏僻性,另一方面也源于强调隐逸、不张扬的独特地域文化。
颐和园占地仅几亩,园内空间布局密集,收放自如。山、池、桥、楼、阁、斋、船、亭、廊、古树、翠竹等元素齐全。虽然是人造的,但它们是自然开放的,呈现出花园的趣味和美丽。
二、巧而精
上海传统建筑中有一些结构与造型完美结合的例子,体现了极高的创作技巧。比如泗泾马家厅,楼下正厅室内没有平顶楼板,只有屋顶坡顶,后楼上下双草架结构。南北有两列翻轩,南面叠加双胫翻轩,北面窄无胫。这种做法可以使有限的底层高度更高。楼上南侧也做成双胫翻轩,顶部也是草架顶,仪门为木架结构,突出于南廊,顶部有木斗支撑门屋檐盖。
有时,精致的木结构与内部空间和整体形状完美匹配。如寺庙大厅四根金柱和一圈屋檐柱,共同支撑屋顶结构天花板下的明亮结构和天花板上的草结构,使大厅前的佛教空间装饰精致的氛围,四根金柱之间的空间尺度近,金柱与一圈屋檐柱之间的封闭佛教空间氛围合适。
大厅是单檐休息山顶,休息山收集小,屋顶陡峭,因为外屋檐上只有一个跳跃,导致屋檐规模不大。大厅的翼角梁是一个柔软的高峰,角梁的端部倾斜,使屋顶的屋檐形成一个柔软的曲线缓慢上升,四个翼角缓慢展开,呈现出结构的美。
三、素而朴
上海传统建筑在材料、装饰细节和空间塑造方面提倡简单,往往没有雕刻和生活的自然美。内庭院空间相对较小,没有假山池、走廊小径,只有井、小绿色植物,简单简单,但空间经济合理,功能合适。有些住宅大厅,虽然材料不惜代价,但面对天空,很少有油漆、雕刻。
有些住宅厅,虽然材料不惜一切代价,但素面朝天,很少有绘画和雕刻。例如,松江兰瑞堂有5间宽阔的房间和9个深框架。有些柱子和梁是楠木做的,可以称之为大房子,但它们的梁和梁都是素面,简约典雅,风格独特。
四、糅而谐
在上海的传统建筑中,一些中西结合的清真寺和天主堂充满了混合和交叉的建筑语言。许多领先的传统住宅也大胆地吸收了新的装饰和实践。许多公共建筑,如学校和俱乐部,更喜欢兼容建筑符号和细节。
英川小楼(陈桂春屋)位于浦东陆家嘴,建于1914-1917年,布局依然是传统的庭院式住宅,风格上是中西合璧。陈桂春是会德丰驳船行的买家,原籍河南,故名英川。四进三院布局,占地约3.5亩,建筑均为二层,原建筑面积2423.25平方米,现存1786平方米。
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顶,有70间大小房间,其中58间位于中轴线上。原业主陈桂春因外商驳运货物而发财。虽然他的背景与早期购买不同,但他的住宅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整栋房子是典型的四进三院传统大厦(现只保留中央部分),轴线对称,层层深入,秩序清晰。第三个是主房间,五个开放的房间,有一个类似的方形院子,两边是三个开放的房间,从正对院子的立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庭院建筑,但两个开放的房间的两端被厢房完全是西方风格。
同样,厢房的中间开间是中式的,两端的开间是西式的,有西式的天花板、铺路和百叶门。建筑正面外观为五座硬山式,小青瓦屋顶,完全是中国传统风格,但两侧的火山墙都是正宗的西式风格。该建筑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布局非常独特,以指导思想展示了中西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