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应该进最大努力保留其原貌,尊重历史。本文讨论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从保护历史文物的规模、布局及背景环境、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原状、原件、原构和古香古色的历史风貌、保留古建筑中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信息等八个方面分析,给人们这方面的经验。
引言:
时代在变迁,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应该尊重历史。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就是肯定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古建筑见证和记录了最真实的历史,是我们还原历史的重要方式。对于因为年代久远而受到破坏的古建筑我们要积极修缮保护。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保护历史古建筑的规模、布局及其背景环境
如果损坏了它,就等于损坏了古建筑的整体,如果去改变了它,就会改变了古建筑的背景环境,也就损坏了或改变了它的总体和整体,其历史文化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这种规模、布局及其背景环境,是历史古建筑的整体原貌,也是反映出了历史本来面目的客观情况。对古建筑的利用,要坚持“合理利用”,这里所说的“合理”,我认为就是在保持古建筑原状、原貌、安全、无碍的情况下利用,不可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因此建议:任何开发性的建设和旅游设施(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与古建筑的范围间距,一定要设在1000m以外,或者更远些。如果将现代建筑设置在古建筑周围,使古建筑成了闹市之中的几间古旧房屋,那就大大损坏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和古建筑的真实环境,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性和历史面貌。这是现代开发建设中应十分注意和禁忌的。
2 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原状、原件、原构和古香古色的历史风貌,是修缮古建筑应予遵循的一条原则
任何古建筑都是历史的产物,过去已经损毁了的建筑,要想恢复,必须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经反复论证并经相应的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无据恢复、任意扩建、改建和增建,都是篡改历史,都是改变古建筑的原貌和原状,也都是喧宾夺主的做法。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执法者,要坚持原则,当仁不让。
任何一处古建筑,都是数以千计的构件组合而成的,修缮保护时,要尽量使用原有构件,腐朽者剔补、墩接,劈裂或折损者粘接、加固,千方百计地保护原有构件,任何一个构件都是古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换构件本身就降低古建筑的原真性,不是迫不得已(即残损过甚无法加固或已缺失构件)不轻易更换构件,因为更换构件较多,必然大大降低古建筑的价值,如果更换构件半数以上或者更多,那就不成其为古建筑了,而成为复制品或仿制品了。这样的修缮等于破坏。这其中不仅仅是木构件,也包括砖、瓦、勾头、滴水、脊饰吻兽、木雕、石雕、琉璃、彩画、装修、壁画、塑像等各种艺术部件。因此,修缮古建筑,安全拆砌、认真检修、加固保护各种残损构件,就成了修缮保护古建筑时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了。而且必须有人传承和监督执行,才有实效。
3 古建筑中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信息应当保留
历史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的,有关狂风、暴雨、大雪、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人为因素的损伤破坏,所遗存的遗迹、遗痕和重修加固的历史信息,应当尽可能予以保留。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历史信息”,是指对古建筑安全保护有利和对历史事件的记印确凿,在不影响古建筑安全和造型艺术的情况下保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认真对待。历史上后人修缮更换过的构件,这是古建筑所经历的历史变革和历史信息,是反映古建筑的本来面目的证据,有些已成为有价值的古建筑,应视作原状保护。例如: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建筑屋顶上元代修葺瓦顶时,添配了两只仿唐式的鸱吻,金建文殊殿上,元代添配了脊刹,制作年代和匠师姓名皆存;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辽代建筑屋顶上保存两支近代鸱吻和垂兽;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建筑上明代更换了琉璃脊饰吻兽,年代匠师留题其上,完好无损;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元代建筑上清代更换了大部瓦件和脊饰吻兽,光泽如初。这些都已成为有价值的历史古建筑,切不可任意损毁,更不可以仿制品代替这些真品。
4 关于修缮保护古建筑使用新材料、新技术问题
在修缮保护古建筑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大多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建造起大型公棚,在工棚内施工修缮,也是完全应该的。但有的用机械镟制圆形构件(如柱子、椽子等),代替手工制作,改变了原有的工艺技法,是不可取的。还有的用电脑制作板门、枋材和各种平面型木构件,甚至有的用机制砖瓦、石料、栏板、望柱等,代替手工作品。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观感效果和古建筑的历史原貌是有很大差距的。更重要者,在修缮古建筑时使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承重木构件或加固基础,这需要慎重考虑甚至坚决反对的。因为许多现代化材料耐久性很差,水泥100年老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木构件60年老化,用它们修缮保护古建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后损坏的更惨更严重,而古建筑多要保持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它们相互间的耐久性极不协调。因此,许多新材料代替木构件、砖石构件或加固基础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改变了古建筑的质地和原状,而且给后人带来许多麻烦。有的同志用水泥加固原有的夯土或灰土基础,还有的同志用水泥灌注殿顶脊兽内空隙,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说,保护古建筑必须坚持科学态度,一劳永逸,短期行为对历史遗产是极为有害的。
5 关于油饰彩画问题
古建筑中凡是还保留油饰彩画遗迹的(如: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芮城永乐宫各殿等)那是古建筑的原有面貌,应该千方百计的予以保护和保留。大多数古建筑受历史消磨,油饰彩画多已不存或者大部损毁。若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历史较短,参照旧构件上隐约可见的油饰格调、彩画图案和色泽予以修复,必要时予以做旧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是唐、五代、宋、辽、金、乃至元代建筑上,历史较长,油饰彩画多已剥蚀不存,或者外檐不存,仅存殿内油饰遗迹和彩画片断而已,这样的建筑除保存旧有遗痕外不必再恢复彩画,而应按旧木色涂生桐油防腐,刷土朱色做旧,以求古香古色的风韵,千万不可把早期建筑上涂上明亮的油漆和新颖的彩画。如果在元代以前古建筑上涂抹上新鲜的油漆和彩画,就如同在80岁的老人脸上把皱纹填平(或拉展)抹光,化妆成一个青少年人的脸型,再涂上粉白胭脂,这和他的高龄是极不相称的;也如同把商周青铜器上的绿绣用砂纸全部擦掉,使其明光锃亮,那样,还像是西周青铜器吗?可以肯定地说,把早期古建筑涂上新鲜的油漆和彩画,破坏了它古香古色的风貌,破坏了它八九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沧桑感,也就严重地破坏了它历史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它的原真性,即破坏了它的历史价值。 6 总结研究保护古建筑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方法,加以科学的传承和发扬是大有好处的
历史上许多建造和修缮古建筑的材料、技术、经验、加固措施和工艺流程等,都是很有科学成就和实际效果的,且已经过历史检验是很耐久的。千万不可以认为:历史上的做法都是“落后的”、“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东西。试举几例略加证实:敦煌莫高窟壁画千年有余,色彩仍旧;高平开化寺壁画九百年,繁峙岩山寺壁画八百五十年,芮城永乐宫等几处元代壁画,都已近七百年之久,迄今色泽入股,既不落色,也不变色,难道不值得研究探讨吗?还有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内的唐代燕尾彩画、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梁架彩画和眼壁彩画、芮城永乐宫各殿内的元代彩画等,何以能存在至今,难道不值得总结研究吗?犹如:许多唐宋(八百年或千年以上)古石碑,仅碑身下部一个小小榫卯,粘接后千年仍固,有些石碑长期在露天处存放,风吹雨淋,冬寒夏暑,依然坚固无恙,这难道不值得研究总结吗?还有许多板材、枋材、板门、隔扇、棂花、装板等,受风雨飘洒的部位略显缝隙,不受风雨侵袭和无潮气的部位依然严实坚固,其粘接力和耐久性难道不值得认识继承吗?还有古建筑木结构中的榫卯,从柱子、额枋、斗、梁架等各个部分,都是以榫卯相连接和拼合的,一些角梁、斜梁、趴梁、杠杆、斜昂、挑杆等方面的榫卯尤为重要,它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榫卯不固或随意删去,都会造成古建筑的安全隐患,洪洞广胜上寺前殿1958年修缮时即是如此,部分榫卯损毁,过角梁下斜折损,前后檐斗外倾,迫不得已加支撑保护,1978年再修。至于古建筑中几处用灰土(即白石灰与黄土拌合的三七或二八灰土)已被今人传承使用,但其传承方法有误,操作工艺变异,致使灰土凝聚力和荷载功能大减,甚至失效,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7 关于培养专业队伍问题
历史古建筑的材料选择、保护修缮技能、工艺流程、专用材料的加工炮制(如熬桐油、溶鱼鳔、烘干木材、烧造停泥砖瓦、补配琉璃缺件等),都需要专业组织机构和技工队伍。当前,不少古建筑的修缮队伍缺乏专业技能,甚至招收农建队承做,专业技能和操作方法都极不适应,材料加工和一些专业技术都已失传,某些建筑的时代特征和细部手法已被抹杀,一些石雕、木雕、砖雕等艺术部分粗制滥造,或者用机器加工雕饰砍磨,代替手工制品,有的用清漆代替桐油,有的用化学颜料代替石色,几个月或一两年后色调大变。所有这类情况,都严重损坏了古建筑的价值。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并不在修善者本身,某些材料奇缺,修缮技能(特别是手工操作技术和雕刻技术)失传,没有专业队伍系统地认真研究操作应该是其主因。
8 结语
总的来说,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我们要综合统计古建筑的数量,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的方案,以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和建筑保护技术来对古建筑修缮保护。我们要确保古建筑能够流传更加久远,不仅要对其进行保护,还要用对修缮方法,才能做好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