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存完好的园林寺庙。建于元至顺2年(1331),后经明、清扩建。寺庙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整个寺庙的布局以六个庭院为主体,南北有一组庭院。庭院采用自己的封闭建筑技术,层层宫殿依山叠起,形成了300多层梯形地形。
由于寺庙依山逐渐升高,为了防止整体布局暴露,采用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建筑形式。其中,一对石狮站在山门前,哼着两个将军,寺庙里的泥彩色塑料和弥勒佛寺山墙上的墙壁塑料都是明代的艺术珍宝。
据说碧云寺是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元代耶律楚后裔耶律阿利吉舍宅为寺,原名碧云庵。庵中原有元至顺2年(1331)和元统3年(1335)立碑。明正德11年(1516年),太监于经在寺后建了一座生(墓),作为死后埋葬的地方。同时,他把寺庙改成了寺庙,重建了寺庙,起初被称为碧云寺和公寺。后来因罪下狱,未能实现埋在碧云寺的愿望。明天启启三年(1623年),宦官魏忠贤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再次扩建了寺庙和原来的墓地,试图成为自己的墓地,但很快他就不会死,埋葬碧云寺的愿望也成了泡沫。
但魏忠贤有一个党羽葛九思,念念老主之宠,把魏忠贤的衣帽等物偷埋在墓中,直到50多年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江南道监察皇使张援奉命巡视北京西城,在碧云寺看到大型、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以为是前王侯的宿舍,后来问得知是明末罪恶滔天的魏忠贤之墓,愤怒地写信给康熙。提议帝京周围不要留下这样的恶迹。康熙同意夷平魏忠贤墓,于是拉下墓碑,铲平墓地。康熙同意夷平魏忠贤墓,于是拉下墓碑,铲平墓地。清乾隆13年(1748年),碧云寺再次扩建,金刚宝座塔建在两大太监建造的地方,寺右建500罗汉堂,寺左建行宫,奠定了今天碧云寺的格局和规模。
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建设。除了对原有的宫殿进行重新修复外,乾隆13年(1748年),金刚宝座塔是根据西僧贡献的图案建造的,宫殿和罗汉堂也是新建的。这次修复对寺庙原有的建筑变化不大,寺庙的寺庙依然明亮。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后,在寺庙后殿停止了棺材,所以寺庙后面改为中山堂。1957年,被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对外开放,成为西山著名的旅游景点。1983年,颐和园东门外的孙中山画像纪念碑因拓宽道路而被遗弃,寺内金刚宝座塔前空地被移建。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雄宝殿正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的牌匾可仁无照。大雄宝殿前两侧有一座六棱石雕经典楼。经典楼由基座、建筑物和六角形顶部组成,雕刻有花卉、云纹和行龙图案,非常华丽。大楼上刻有佛经,左边是大悲无妨咒语,右边是尊胜咒语,都是乾隆御笔书。
屋顶为单檐六角形屋顶,砖石仿木结构,六条垂脊雕刻龙。瓦沟、榫卯、斗拱均为木制。建筑物上刻满了咒语,每个边缘都刻着游龙。
菩萨殿后面是孙中山纪念馆。这里原来是寺后殿,名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他在这座寺庙停了四年;1954年,这座寺庙被设置为中山纪念馆,五座宽阔的寺庙,前出廊,两座山墙后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碑刻。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活动的照片在室内展示,1925年3月30日前,苏联向孙中山先生赠送了一口玻璃盖钢棺材。
塔院位于寺院的最后。院子里有北京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塔基在中间开了一个券洞。券墙上有一个金字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1929年,孙中山的棺材搬到南京后,洞里密封了他特制的楠木棺材和他停灵时戴的衣帽,所以是他的衣冠冢。
罗汉堂建在中山纪念堂右侧,仿杭州净慈寺罗汉堂。平面呈田形,每面9间。中间有四个小天井用于照明。大厅的外观看起来像一座屋顶。大厅中央有一个多角形的亭子,有一个重檐歇山十字脊。中央有一座小喇嘛塔,大厅前面有一座宣传,其余三面有一座建筑。大厅里有500尊金罗汉雕像,包括佛陀、菩萨和蹲在梁上的济公和尚。
乾隆13年(1748),金刚宝座塔位于全寺最高点。塔仿北京五搭寺造型。北京有三座这样的塔,另外两座是西黄寺的塔和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高347米,分为三层:基础、宝座和塔体。塔基为方形,砖石结构,外用虎皮石包裹,台基两侧有石护栏。塔身都是用思考过的汉白三石砌成的,四面雕刻着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中间开了券洞,券墙上有一块白玉匾额,上面写着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纪念馆面宽五间,山墙后面镶嵌着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大理石须弥座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白色背景的金色字符,上面写着《孙中山先生致苏联书》。正门上方挂着红色背景的金色木匾,上面是宋庆龄《孙中山先生纪念馆》。正厅设有孙中山半身雕像,展示孙中山先生各时期的照片和历史遗迹。
水泉院是碧云寺风景秀丽的好地方,院内松柏三天,最著名的是三代树。这是一棵奇特的古树,柏树中长着柏树,最里层长着一棵印楝树,现在印楝树还活着。院子里还有一个叫水泉的天然流泉,又称卓锡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汇而成池,泉水甘甜爽口。泉水旁边是太湖石堆叠的假山。花木、泉水、假山构成了一个美丽、宁静的庭院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