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曾经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边缘化的一部分。许多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减少甚至消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聚集地正面临着城镇后尘瓦解的危险,中国丰富多彩的土地景观逐渐变得相同。为了保护我们最后的传统家园,国家启动了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利用。由于传统村落规模小,自然文化生态相当脆弱,如果大规模、高强度的干预行动不当,也足以摧毁一个村庄。在我看来,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就要明确村落的性质,不能把传统村落当成历史城镇;要找出村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此外,保护者需要敬畏文化遗产,不能因为传统村落数量多而匆忙处理。
面临的问题
根据个人对农村现状和问题的了解,我认为中国传统村落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缺乏自组织能力
首先,中国传统农村普遍失去了自下而上的传统自组织能力。自上而下的国家统一取代了个性化的自组织行为,文化多样性的土壤已经转化。中国近古时期的农村地区主要由家族血缘关系组成。宗族的长处、退休的农村太监和宗教人士在农村自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他的组织自上而下存在于国家,但他的组织也通过自组织发挥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传统的绅士和他们的有产阶级被击倒和消失,农村管理是自上而下任命的干部。这些农村干部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一员,只能向上级政府申请和筹集农村建设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府已经发布了资金、材料和指令来建设自己的农村公益设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完全平均的村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家里没有钱的状态,没有钱来维护传统村庄以前的公共建筑,原传统村庄的公共设施和私人建筑面临着年久失修、逐渐破坏的状态。
▲四川丹巴县蒲角顶
(对面是梭坡藏寨)
村庄凝聚力下降
其次,随着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各级城镇。原有农村政权对农村的控制能力下降,导致传统村庄内部凝聚力下降甚至丧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转移到城镇,原本充满活力的农村逐渐成为只有老人和儿童的黄昏农村。在村两委村官的领导和管理下,当这些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时,企业雇主成为了他们的领导和经理,村官的权威被分解并下降。特别是在土地使用权固化、集体资产少甚至少的情况下,农村干部与村民的经济联系减弱,村干部的作用更难发挥。目前,许多农村社区已经松懈,社区只有身体,传统村庄的保护和发展缺乏强大的领导者。
▲贵州雷山县小丹江苗寨
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第三,中国农村与城镇的关系逆转,新的城乡关系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增加。过去,中国农村的富人经常住在农村,有些人在城镇也有自己的房子。虽然贫富差异严重,但城乡差异不大。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后,土地平均分配,这自然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然而,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每个家庭分配的一小块土地只能保证温饱,没有多余的资产建设,城乡差异开始增加。根据中国现行政策,农村户口的人在获得城市户口后,失去了回到农村的可能性。退休后,他们只能在城市度过晚年,把积累的财富和资源留在城市里。今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实施,大量农村人在城市工作或创业。许多人把挣来的钱存起来,在城里买房定居。人才和资本资源不断从农村带到城市。这些都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大多数农村地区越来越贫困和边缘化。
▲贵州榕江县脚车苗寨
固化农村土地所有权
第四,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和长期不变固化了农村土地所有权,难以在传统村庄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现阶段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农村继续保留土地集体所有制,但将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分配给农民,实行二权分立。由于两权冲突等一系列原因,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推广了湄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经验,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长期不变。这是整个集体所有制的根本改革,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土地所有权转变为只有以前分享土地的人,即使这个人不存在。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逐步加强使用权,削弱所有权,导致农村土地和宅基地固化,村集体或国家有关部门将废弃土地、无人居住地调整到农业和生活,或作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公共场所,也难以做到。
▲广东开平仓东村李卓文摄
缩小文化差异
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由于地理分离,原区间、城乡、农村的文化差异迅速缩小,多元化农村逐渐变得单调。随着乡村公路、村通信国家计划的实现,几乎所有村庄都有电灯照明、电话通信、电视接收,甚至互联网,村民可以看到和听到国内外新闻,了解经济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政策。农村正被公路、电线、电波连接到城镇,与世界其他地方相连。这种跨自然隔离的道路建设和信息管道的建立,使原本相对隔离的村庄不那么封闭,改变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这种变化也必然导致农村的许多方面向城镇靠拢,使各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逐渐走向单一。
保护对策
面对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在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村落性质和问题的前提下,从事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方面,在现有国家土地制度和农村制度的框架内,寻求多元化土地和宅基地权益的解决方案,找到适合传统村落资源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构建能够真正引导村民走上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有条件考虑传统村庄的村庄布局、历史建筑、基本农业用地和森林草原的保护,以及宜居民居的改造、整体风格的维护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问题:
充分了解传统村落的性质,保护农村赖以存在的农地
传统村庄是以家庭农业为基础的聚落。虽然村民只靠田地收获很难致富,但他们需要在主营业务之外有另一份兼职工作,非农业收入往往超过农业收入。然而,传统村落毕竟属于农村,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农田,很难再属于农村。中国幅员辽阔,环境多样。传统农村也有多元化的农业模式。这些生业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没有多元化的农业,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将失去继承的土壤。因此,传统村庄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村民的居住地,还要保护村民生产的农业用地,将基本农业用地纳入保护范围,制定基本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定,确保这些农业用地不转让给其他用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整体保护理念,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护规划需要与发展规划相结合。更好地利用受保护的农田,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局面。
▲山东邹城上九山村街景
寻求国家农村政策的支持,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和其他农村一样,传统村落一方面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存在人走村空的问题。既要有政策鼓励农村多余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在城市谋生,又要有措施补偿那些不再务农的土地转让给务农村民,促进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对于那些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村民,我们也应该研究一些鼓励他们成功或退休后回到家乡的机制,把在城市工作或创业积累的财富带回农村,以便他们的祖先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修复。只有在一定比例的当地村民继续在农村生产生活,只有在村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有相当大的提高,调动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热情,真正保护村物质遗产,继承村传统文化。未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相关的农村政策和机制,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前提。
▲浙江松阳平田村
根据不同的环境资源条件,探索多种管理模式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指村内文物建设部分)、国家传统村、各级历史文化村、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世界遗产名单,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些传统村不仅是村民的义务,也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根据传统村落的位置、经济状况和自组织能力,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如国家购买传统村落土地,使传统村落资产全民化,政府承担传统村落保护责任;如加强传统村落土地等资产的集体所有权,削弱个人使用权,以传统村保护为主要指标,评价村两委员会绩效;如传统村民成立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在政府监督下承担传统村保护责任。此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如外国公司租赁土地发展某一产业、村民精英租赁土地加盟、村民传统家庭农业基于现状等,也应根据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
▲贵州肇兴传统村落陆锦宏拍摄
加强传统村落的组织建设,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鉴于我国农村自组织能力几乎消亡,其组织能力也在下降,相当数量的传统村落忽视了管理,加强了传统村落的组织建设特别必要。在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村两委员会建设,选拔或任命真正关心家乡发展的农村精英作为村两委员会,充分调动村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和传统村长,形成广泛代表舆论的管理协调机制。上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外国专业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在村里发挥作用。在一个小小的传统村庄里,避免各种外来干预,造成不必要的混乱。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注意的是,保护传统村庄的基本目的是保护我们最终的精神家园、文化传统和土地景观,而不是创造一个旅游景点来赚钱。不当引导简单的旅游模式最终可能导致传统村落的毁灭。
▲湖南通道县平平村高平小寨
注重传统村落的结构要素,采用系统论规划建设
传统村庄规模较小,但它是一个由不同位置、功能和相关元素组成的不断变化的系统。每个地区和民族不同自然环境的村庄可以被视为一个大系统。各民族和地区的村庄和村庄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保护传统村庄是为了保护整个系统的完整性,而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些因素。对村庄结构和个别因素的任何外部干预都可能导致相关因素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联动变化。因此,对改变村庄自然变化的任何个别因素都要非常小心。建议重点选择具有一定自然边界、文化遗产保存条件的村庄作为区域传统村庄的代表,分层规划、核心村、基本村、外围村制定并采取不同的保护管理规定和措施,可能不会导致保护传统村庄突然站在现代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