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上安村是一个著名的明清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是晋商文化与民俗文化并存的古山村。全村耕地2000余亩,户数120户,人口379户,人均净收入2000元。温室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占农民收入的70%。

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1、建筑特色

上安村完全按照城市建筑规划建设。村北有三扇门,村南有吊桥,村东有一扇门。村西南沟沟头保护工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于清顺治11年(1654年)。整个工程布局科学合理,建筑坚固耐用。300多年来,沟头有效防止了前进,保护了村道和高原的安全。

村里的建筑类似于故宫的建筑形式,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现在保存得很好的是当铺院和原上安小学所在的四合楼。四合楼是明代下窑上楼的建筑,砖雕华丽,做工精细;总兵院是二楼的窑洞,二楼平台前的石头铺着整齐的花墙,非常漂亮;村中央是雍正三年建的过街舞台——三一楼,虽然风雨飘摇,但古韵依旧存在;关帝庙墙壁色彩鲜艳;村里到处都是石头坡道。许多古建筑的旧址和基础依稀可辩。沿着青石坡,你可以看到过去村庄的辉煌;旧址的亭台楼阁散落在一起,高层建筑和庭院排成排,建筑连接在一起,庭院连接在一起。几座高层建筑和庭院的院墙被夹在一条深巷。抬头一看,只有一线天空,古色古香,发人深省。除了保存完好的关帝庙,据说还有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寺庙,包括佛教寺庙、儒家寺庙、文昌寺、吕祖寺、魁星寺、龙王寺永宁寺、观音寺等。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的四合式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随意看到历史遗迹。村民们使用的门墩、嵌在墙上的石碑、水瓮上的盖子都是士兵执事的木牌等。可以说,名人名笔随处可见,许多皇家名字显眼。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随意看到历史遗迹。村民们使用的门墩、嵌在墙上的石碑、水瓮上的盖子都是士兵执事的木牌等。可以说,名人名笔随处可见,皇家名字也随处可见。大多数住宅都有三合院、四合院、砖木结构和厢房。下雨时,水会沿着斜坡流入医院。由于缺水,人们缺水,人们将这样的建筑视为肥水不流入外人田。所有老式建筑的施工都非常精细,外观看起来比现在的红砖墙更精致,给人一种不如过去的感觉。有的房山墙采用组合材料,砖墙跺脚,土坯砌墙,有的或砖坯交错或外砖内坯。

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村里散落的各种石碑和埋在金水河底的100多块庙碑和墓碑,记录了上安的许多人事,是了解上安许多人物和历史的重要物证。

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2.崇文尚学,人才辈出

上安人世代注重道德和知识的修养,入仕官员众多,人才辈出。据粗略统计,在现有家谱记载的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口中,有60名以上官员、6名贡生、69名太学生、54名乡生、5名林生、5名武术家、4名广生、1名科副名单和18名乡镇饮酒者;有700多名石碑记载的七品县官员。另一块石碑记载,上安村明朝出了几个阁老,清朝出了几个一品大官和一品高贵夫人。乾隆皇帝的老师牛先年是上安人,尤其是乾隆年间,湖广总督兼总兵牛天才出来了。他是满清王朝的120位英雄之一。他死后,乾隆下令按照旗手一品大臣的例子给予。士兵亲自为他写了祭文和碑文,并批准了《牛天才传》。县档案馆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的青石碑御制碑文,他的画像至今仍保存在紫光阁。

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3.古代沟头防护工程

沟头防护在山西历史悠久,现有的古代沟头防护工程多建于明末清初。据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调查,太谷县范村上安村西南大沟沟头防护工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建于清顺治11年(1654年),至今已完好无损。300多年来,有效防止了沟头前进,保护了村道和高原的安全。本工程为落水建筑,采用石灰浆粗石,主要工程包括长5米、宽1.6米、高25米、直径1.6米、井上方1.35米、长2.3米的石拱涵洞,防止杂物和牲畜落入,地下出口与下游沟连接,整个工程由土坝包围。在距井底出口70米的沟道外,建有宽2米、高4米的石陡坡和翼墙,以固定沟道。据碑文记载,该项目经历了三次改进,最终于清顺治11年(1654年)纠众后筑之,3年建成,波循旧道,水害除外。在这个民间建筑工程中,捐赠者312人,共捐赠银2693.52人,整个工程布局科学合理,建筑坚固耐用。

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井是用来防洪和储存水的。为了在大雨中形成径流,雨水会冲刷路基。由于井建在路边,这是周围的最低点,雨水自然会流入井,然后慢慢渗入黄土地,以免侵蚀道路,保护进出道路。

千年上安村:明清时期的古村落!

正如碑文开头所说,山井是无私、有识、有力的集中体现。这个项目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历史悠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