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楼位于大同城墙西北角,是古城墙四角楼之一,建于明初,清末毁于战争。乾楼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位于八卦十二方而得名。四座角楼以乾楼为最高最壮丽,又称镇楼,又称镇楼,又称八角楼,又称八角楼。因为平时游客经常在这里登高,所以有镇楼秋凉的美誉。明清两代许多文人雅士登上这座楼后,曾写过许多咏怀之作。
原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边长约1.5公里,南北边长1.75公里,周长7270.7米,面积约2.63平方公里。城墙以石为基础,墙体用三合土逐层夯实,外围用青砖砌成。城墙高约14米,最宽约16.6米。其中,大墙正墙高约12米,堆垛墙高约2米。堆垛墙上有砖堆。四面城墙共有580对堆垛。
在平坦的城墙上,有62座雄伟的门楼、角楼、望楼,间隔而立。四座门楼位于四面城墙中心,平面呈凸形,重檐九脊歇山屋顶。南门城楼最宽敞雄壮,三层重楼,面宽61米,深23.35米,与西门城楼同为明初北方典型的木结构建筑。四座精致的角楼矗立在城墙四角,其中西北角楼特别高大壮丽。这座建筑被称为乾楼,因为它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城墙四面矗立着54座望楼,建有96座窝铺,十分壮观。其中,乾楼以东的洪字楼,结构和造型相当精致,是望楼之最。望楼的建设在我国其他著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是罕见的,是研究城墙建筑的珍贵材料。
大同城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外轮廓不采用通常的平直方法,而是像齿轮一样有序排列。突出部分为城墙墩。每边有12个,加上4个角墩,共52个。墩距一般为113米。每个墙墩都是梯形结构,底边长约23米,顶边长约20米,顶面积400平方米。在四个角墩的外围,有望建一个军台,踏板与城墙相连。这在各地的城墙中也很少见。另一个特点是,在南城墙东部,有一座雁塔,俗称望塔。这座塔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是八角七级砖塔。
郡城西北有高楼,这叫登上清新的空气浮。这是清朝大同县令吴林"镇楼秋眺"中的诗句。高楼是指城墙西北角的乾楼,它无上,最壮不雅,外形八角茴香,又称八桥楼。玄月初九,很多人都喜欢爬镇楼欣赏大同秋日的美景,表达感情。西北角楼被称为乾楼,高大壮丽;又有镇楼秋凉的美誉,西北角楼最雄伟,高大壮丽,八角形。54座望楼矗立在城墙四面,其中洪字楼是望楼最多的,结构和造型相当精致。望楼的建设在中国其他著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是罕见的。
在干楼旧址共发现了28个柱基。柱基有黑、灰、白三种,其中黑色最大。方形底座边长108cm,底座上部有直径约60cm的圆形突出基。从柱基的分布可以看出,当时干楼的规模确实很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