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是大智慧的精致,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也是文化和思想的外观。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安静而深刻的花园,还是具有丰富文化情感的民居,都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印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诠释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
一、中国古建筑中庸和谐之道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原则。中庸思想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的平面布局对称均匀。在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严的南北中轴线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组合的缩影,如宫殿、宫殿、政府、寺庙、祠堂、会馆、书院等。
《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序列,群物有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礼仪内容如此之多的原因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即所谓的上帝和祖先、君主和臣民、父子、和谐兄弟,夫妻不同。例如,除了庭院和轴线的结合外,北京故宫建筑还必须定义单个建筑的等级和名称,以形成各得其所、互补的局面。
虽然中国古建筑的外观庄严雄伟,一切都遵循伦理制度,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是诗意的,形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前后花园的隐藏格局。这两个内外完全不同的世界,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活观。它与道教倡导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注重魅力的生动一致。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中形成的优雅和流动感,使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翼角翘曲和屋檐曲线流动的美。即使屋顶也呈现出不同的圆弧,非常符合道教的生动魅力理论。
二、中国古建筑恒变兼容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在《老子》中追求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的道的大原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不变,体现在中国古代设计中,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立面形象上,从秦朝到清朝的2000多年里,台基、柱加斗拱和大屋顶的基本形状仍然是一样的。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就是中国人善于灵活思想的体现。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即既可左右相连,又可前后相连,又可上下相叠,还可随意组合,或变通而成八角形、六角形、圆形、扇形或其它形状。
简而言之,在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非常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深刻美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空间处理中,但在外部庄严的氛围中,交织着浪漫的魅力,追求人工与天堂的统一,庄重含蓄的统一,更追求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所有这些具有意义的特点使中国古代设计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飞行轻、精致、优雅、舒适、实用、独特的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