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近日,宝安区知识界人士联谊会举行“古镇新经济,城市新文化——新桥老街保护与利用调研成果汇报会”,以“专题调研+专家对话+文化体验”问智专家学者,共议古村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第1张

专家们认为,文化是古镇的灵魂,也是进行产业开发的优势资源。规划先行是保护与开发的前提,建议通过整体规划和专业策划,使原建筑、民俗、饮食等本土文化活起来,激发本土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集民智多方调研出成果

《宝安区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调研》为宝安区知联会2017年年度调研课题,从2017年年初确定调研主题后,宝安区知联会广泛发动会员,多次召开调研课题讨论会议,并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赴新桥实地考察。调研组还联合新桥街道、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和文体协赴省内外多地考察,并通过与专家、古村落研究及运营管理方的多方碰撞,形成调研成果。课题组结合国家对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法规政策、结合宝安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对宝安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对策建议。

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根据古村落的范围和内涵,调研组选取目前在宝安区辖区遗存的具有较大规模,且列入区级以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6处古村落建筑群作为调研对象,即上合古村、凤凰古村、桥头古村(清平古墟、曾氏大宗祠)、新二古村、燕川古村、浪心古村。其中,新桥街道在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起到很好的借鉴及示范作用。当天活动把“新桥老街”作为重点对象,举行宝安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交流论坛。

新桥街道以文化立街,倾力留存历史人文印迹,对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高度重视,街道刚刚成立就把新桥老村的保护修缮工作纳入街道重点工作予以强力推进。新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卫树强在论坛现场对新桥的文化宝藏如数家珍,他介绍,针对古村落的开发利用,还提出将清平古墟、新桥老街、曾氏大宗祠修缮改造并联通打造“文化艺术小镇”,建设新桥特色的“一公里文化圈”的思路。

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第2张

针对新桥老街打造“文化艺术小镇”,调研报告建议,通过突出艺术+本土+品牌+儒家文化等元素,要突出对古墟的“墟”的体验,融入传统墟市特色,规划“三天一墟”,使逛新桥古墟成为未来深圳人的一大时尚。在管理运营商,建议统筹管理运营小镇的公益服务与产业经营项目,科学规范修缮后的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的开放使用,找准以文化艺术创意、传统特色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开发业态。

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精彩观点擦出火花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博士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可供开发利用的古村落越来越少,古村落的保护日益迫切。“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既要传承,又要发挥出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此,要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业态融合并存,规划设计时注重将曾氏大祠堂与清平古墟打通,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古镇新经济、古镇新文化”。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梅策迎博士认为,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需要“三有”,即“有人、有钱、有心”。在他看来,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持、专家智库的支持、领导重视三者缺一不可。

刘胜佳是一名资深旅游策划、景区运营专家,曾参与周庄水乡古镇等多个项目策划实施工作。他认为,“一个项目的成功,先有策划,再有规划,通过精准定位,定下蓝图,才能少走弯路。”他提出古村落的开发需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当地居民和运营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三大关系。

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古村保护之路:本土文化活起来  第3张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宝安区杂技家协会主席、福永杂技艺术团团长王召说,新桥古镇多挖掘历史宝藏,同时结合本土特色,并能成为把人留住、把人吸引住的亮点文化。

新桥股份合作公司副经理曾国祥则代表原居民现场“发声”,他呼吁在开发过程中做好规划,统筹考虑好原居民利益,做到边开发边修复。(文/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