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文化渊源极其深厚,与中国道教密不可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倡导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人道。

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道教也崇尚神仙思想。据说东海之东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英洲,还有仙人居住。仙人有长生不老的药。食物可以长生不老,与自然共存。道教的自然观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即倡导自然、教育自然、追求自然仙境。因此,以自然仙境为园林艺术主题的园林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堪舆术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知识,古代的建筑格局需要符合堪舆的标准。一池三山是中国常见的园林模式,起源于中国的道教思想,并在未来各朝的皇家园林和一些私家园林中继承和发展。三山是指东海蓬莱、方丈、颍州三座仙山,神话中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的药,食物可以长生不老,与自然共存。这反映了人们向往永生,祈祷永久基础。

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多次派数千人寻找仙境和仙药。没有结果,他不得不用花园来满足他的奢望。秦始皇建造兰池宫时,为了追求仙境,在花园里建造了一池湖。湖中的三个岛屿隐喻了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英洲三神山。受此启发,汉高祖刘邦在建造未央宫时,还在宫中挖掘了沧池,在池中筑岛。

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时,在宫中挖掘太液池,在池中堆积三座岛屿,命名为蓬莱、方丈这种布局成为皇帝建造宫殿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北魏洛阳华林园有大海,宣一武帝让人在其中做蓬莱山,建仙人馆。杨光皇帝杨光在洛阳建西苑。据《隋书》记载,西苑周210英里,海周10多英里,蓬莱、方丈、赢州诸山高100多英尺。罗络山上的台观殿阁。北宋徽宗赵估在汴京郊区建造寿山良岳,在曲江池设立蓬壶。南宋高宗还在临安德寿宫凿池注水,叠石为山,坐对生三神山。金人灭宋,迁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蓬莱山建广寒宫。

元代大内御苑太液池布置三岛,从北到南分别为万岁山、圆抵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后迁北京,以元大都为基础重建北京城。向南延伸元代太液池,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以此为主要御苑,称为西苑。西苑改万岁山为琼华岛,改圆至半岛,与屏山相连,砖砌成城墙,建成团城。与紫禁城隔墙相望,在西苑南部挖掘南海,扩大水面,在南海堆积了一个大岛南台,形成了琼华岛、团城、南台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道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道家思想

颐和园充分发挥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清怡园没有照搬在一个水面上设立三个岛屿的做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分为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和南湖。每个水面都有一个岛,西湖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有藻鉴堂山岛,南湖有南湖岛,形成了一种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更精彩的是,颐和园不仅塑造了三个大岛,还在南湖水面上增加了三个小岛,一个接一个地了解春岛、小西玲和凤凰墩。这三个岛都有自己的优点。它真正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卓越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