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经典记载,中国的园林应始于商周,当时称为局限。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裕宫,益广沙丘花园(注:河北邢台广宗),多取野兽(飞)鸟。周文王建灵局限,方七十里,草木茂盛,鸟兽繁殖。最初的局限就是把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野兽,供皇帝狩猎,所以也叫游局。天子、诸侯都有局限性,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的差异,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将早期的游泳局限发展成以花园为主的皇帝花园宫殿。除了为皇帝安排花园娱乐外,还举行了祝贺和处理政府。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园、梁孝王的东园(又称梁园、阆园、绥园)、宣帝的乐园等。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花园亭亭和元人李容瑾的汉园图轴可以看出,汉代的花园水平高,规模大。枚乘的《侏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等史书文献,对上述限园有详细记载。
上林花园是汉武帝在秦朝老花园的基础上扩建的。在离宫的几十个广布花园中,太液池采用山池结合的方法,建造蓬莱、方丈、盈洲三个岛屿,在岛上建造宫廷亭台楼阁,种植奇花异草,自然有趣。这种在池中修建岛屿和岩石的技术被后人称为秦汉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学者阶级追求自然环境之美,游览著名的山川已成为上层社会的普遍时尚。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文心雕龙》、钟荣的《诗》、陶渊明的《桃花源》等著名文章。
以山水画为主题的创作阶段。参与造园的文人画家,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园、吴军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园华林园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花园。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很长一段时间后,晋简文帝在游乐时也称赞道:会心处不心在远处,然而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隋唐以后,真正的大量文人画家参与了园林建设。园艺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传统的诗画表达手法,将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林创作中,甚至直接将绘画作品作为底稿,寓意景观,将景观寄托为情感,逐步将我国园林艺术从自然园林阶段推向写意园林阶段。唐朝的王伟是当时备受推崇的一个。他辞职,隐居蓝田县王川,在相地建造花园。公园里的山川和桥前的亭台楼阁都是根据他的绘画布局建造的。风景如画的花园表达了他的诗歌和绘画风格。苏轼称赞道:味摩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盘之画,画中有诗。而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是如此。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赞合作建造的。倪赞是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中的园艺作品,他自然非凡。清乾隆南游苏州时,他也称赞他。狮子林经过多次修缮,至今仍有奇特的景象。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争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再加上当代皇帝的淫秽奢侈,园林之风蓬勃发展。杨迪皇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迁都洛阳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怪兽,运往洛阳丰富各园林。有一段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园、西苑等宫园极其豪华。在城乡日益隔离的情况下,生活在繁华城市的封建皇帝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享受自然景观,就近模仿自然景观建园,不出门,却能享受到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此,作为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它已经成为皇家宫殿和宫殿第花园的聚集地。除了在首都建在首都建花园外,还到处建造行宫别院。他三次去扬州看琼花,最后被吊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努力治理,繁荣繁荣,社会进入盛唐时代,宫廷皇家花园设计越来越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技术熟练,宫殿建筑雕刻栏玉石,特别华丽。禁殿园、东都园、神都园、翠微宫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唐太宗在西安历山修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为华清宫。这里的宫殿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慢歌慢舞凝丝竹,君王看不见。杜甫曾有一首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情五百字》,描述和谴责王侯权贵的腐朽生活。
宋元造园也有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在石材使用方面。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在绘画方面有一些造诣,特别喜欢以石头为欣赏对象。先是在苏州、杭州设立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设立了应奉局,专门收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园。万寿山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御园,寿山根岳。此外,还有琼华园、宜春园、芳林园等名园。如今,开封相国寺展出的几块湖石,形确实奇特。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有花石纲遗物,都很奇观。在此期间,大量文人画家参与了园林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皇家园林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为建设圆明园、避暑山庄、长春园等大型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理论书籍《园冶》。在创作思想上,他们仍然遵循唐宋时期创作的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作,都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为创作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逐步发展。大型园林不仅模仿自然景观,还模仿各地名胜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光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装饰。中国古典园林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这些景观元素,而是有意识地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和精炼,从而表现出简洁、总结和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整体到局部都蕴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采用亭台楼阁等一些建筑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融合。优秀的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但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生机。正是因为园林具有这一特点和丰富的创作手法,明清时期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集成时期。
清末,园林建设理论的探索停滞不前。此外,由于外国侵略、西方文化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原因,园林创作从繁荣到衰落。然而,中国园林的成就已经达到了其历史的顶峰。其园林建设技术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尊重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中国园林热。从东到西,中国园林艺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园林之母和世界艺术奇观。
中国园林艺术是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的最终和最高目境界,从而达到虽然是人造的,但它是自然开放的的目的。它深深沉浸在中国文化的内涵中,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创造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宏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