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唐罗城西门遗址:湖畔沉睡千年曾见证盛世大唐扬州繁华历史,扬州罗城有13座城门,西门就四座瘦西湖景区举世闻名,但景区里“隐藏”着一道城门古建筑遗址却鲜为人知。

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第1张

  唐罗城西门遗址——就在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壁流淙”旁边。这是唐代扬州城罗城的一道城门遗址,保存完好,这只是罗城的一座城门,从目前的史料推断,唐代扬州城罗城可能有13座城门,仅西门就有4座,这座城门就是其中之一。

  1

  石壁流淙旁“掩藏”城门遗迹

  为唐代扬州罗城西门遗址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唐代扬州之盛留给后世的文化符号。如今,漫步在瘦西湖里,如果你留意,也能寻觅到唐代扬州遗存。

  瘦西湖,在唐代还没有这个名字,它只是一条护城河,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这条面积480多亩,长4.3千米的河道,直到明清年间,才渐渐发展成如今“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象。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清代汪沆诗云:“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了解了瘦西湖的前世今生,就不难了解唐罗城的历史。靠近石壁流淙的这座城门,是唐罗城之西门,且是四座西门其中之一。在城门遗址处竖有一碑,上面写道:“杨庄西门(即唐罗城杨庄西门遗址)位于唐罗城西城垣北端。城门为一门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唐遗迹保存较好,城墙底宽12米,保存高度1.5米,主门道宽4.8米,南、北马道均宽2.7米。”

  站在唐罗城西门遗址前向东张望,现在,是瘦西湖的秀美春光,而在1000多年前,“扬一益二”的年代,这里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另一番光景。

  “真的没想到在景区里还有这样的城门遗址。”来自杭州的万先生在石壁流淙附近拍照,看到了这里奇怪的“玻璃罩”,便上前观望,这才发现玻璃罩下面的“残垣断壁”竟是一座城门。玻璃罩内,不同的区域分别标注着“罗城马道”“唐代罗城前期城墙”等。

  上周,记者探访了唐子城遗址,子城俗称“衙城”,即行政官署所在地。那么,罗城在唐代扬州又是什么地位呢?据文史专家介绍,罗城即“城外的大城”。“子城之外是罗城,城墙外另修的环墙。”据介绍,罗城的起建源于对外敌的防御,子城与罗城之间是百姓居住的区域,有市场、民宅等。

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充满生活气息的罗城,让今天的我们倍感亲切。玻璃罩内湿度良好,绿油油的植物爬满了唐代古砖。

2008年考古发掘发现城门遗迹

  一门一洞形制,遗迹保存较好

  这处唐代罗城西门遗址,又是怎样发现的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文物专家就得知唐代西城墙上最北端的“西门遗址”的有关情况。2008年春天,考古人员开始对杨庄西门进行钻探考察,当年10月,开始在瘦西湖万花园二期工程考古工地上寻找唐城的踪影。

  经过约3个月的探秘,考古人员发现,位于唐罗城西城垣北端的这处西门,城门为一门一洞形制,始筑于唐代,沿用至五代。其中,唐代遗迹保存较好。考古专家印志华说,这处城门只保存了南侧的一部分,保留的这一部分规模也不算太大,已和历史上无法相比,北侧的一部分已全部毁掉。当然,从历史遗存可推断,这处城门的主门道宽约4.8米,南北马道均宽约2.7米。

  “在唐代,这里是罗城范围,到宋朝后由于战争等缘故,这里被彻底毁灭,基本上是一片荒郊。”印志华说,由于战争和多年来的坍塌风化,这座罗城遗址早已面目全非,本来十多米高的城墙,成了残垣断壁。他介绍,在当时的考古发掘之前,这里曾是村庄,有农田和居民住宅区。

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第2张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处唐罗城西门遗址,用硬度和透明度较好的钢化玻璃罩好,展示了其经历岁月变迁后的最真实一面。

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3

  唐代扬州有子城罗城“两重城”

  唐罗城可能共有13座城门

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第3张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这首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诗句,讲的正是我们脚下的唐代扬州城。唐代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组成,子城在蜀冈之上,罗城在蜀冈之下,“两重城”指的就是它们。

  罗城在子城之南,是唐代扬州手工业、商业和市民居住区。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获悉,罗城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南北长约4200米,东西宽约3120米,面积约13.8平方公里。罗城规划严密,布局工整,功能分布明确,水、陆交通的分布形成棋盘状布局,构成了城市平面布局的网络。罗城内有南北大街6条,东西大街14条。而蜀冈之上的子城,为唐代扬州大都督府和官衙治所。

  文物专家顾风介绍,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推断,唐罗城可能共有城门13座,其中北门一座,南门4座,东门4座,西门4座。罗城城垣四周环以深壕。

  唐罗城四座西门,通过城内道路与东门相连。其中,最北端的就是我们在瘦西湖看到的这座西门遗址,而最南端的西门位于扬州大学农学院内。据悉,南端的这座西门也是一门一洞结构,城外有瓮城,它始建于唐代,沿用至五代,北宋时废弃。在上述两门之间,应该还有两座西门,分别位于念四桥附近,以及文昌西路与扬子江路交会处的东侧。

  4

罗城西门古建筑遗址见证唐代扬州繁华

  4座西门见证唐朝扬州繁华

  可惜五代时扬州城毁于战火

  为何唐罗城有这么多的西门呢?《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由于扬州唐城面积较大,在考古中发现,仅西城墙上就有四座城门,全国绝无仅有。这主要是因为扬州是一座商业大城市,人口较多,为了进出城方便,扬州城每隔1000米左右即开一座城门,并建有一条东西纵贯的大街。而一般的城市一个方向只开一座门,就是当时“首都”级的长安、洛阳等大城市,不过只开三座城门。扬州当时的繁荣可见一斑。

  但是,唐代扬州的胜景并没有持续下去。史载,957年,周世宗攻打南唐,元宗李璟自知东都扬州难守,于是放大火烧毁了扬州城,强制居民迁移江南。繁盛的扬州城遭受严重毁坏。第二年,周世宗占据扬州,看到城内被战火洗劫后的惨状,于是发动丁夫万余人整理被破坏的扬州城。因为城大空虚,因此在故城(即唐罗城)东南隅,修筑一小城,与庞大的唐代扬州城相比,规模较小,因而称为“周小城”。

  惊喜的是,这些历史记载在考古挖掘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据悉,在唐代城墙遗址的东侧几米处,又发现了长80米、宽18米的五代时期的城墙,虽然仅有为数很少的城砖,但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印志华表示,五代时期的城砖与唐代城砖不同,五代城砖尺寸大,且比较统一,唐代的城砖则显得“乱”一些。

  在考古现场还发现了一些瓦罐残片和一些重达数斤的石弹。据悉,石弹是城墙内的必备武器,用来抵抗敌人入侵。印志华称,石弹即擂石,相比于北门遗址,罗城西门擂石的规模要逊色得多,不过从考古现场以及城墙遗址的破坏程度来看,当年的战争从来没有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