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琼河则是闽江的支流,其最重要的河段是今天位于台江区国货路万寿桥下的新港河段(旧称河口)。

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第1张

早在北宋元祐年间,河口就是福州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元代后期,福州与元大都的海上交通十分发达,陈友定的海船从闽江口及福清港口北上天津,运输元朝政府急需的大米、香料等南方商品。朝廷的使者经常往来于天津及福州之间。他们抵达福州,多在河口下船,离开时也是在河口登舟。明清时期,河口更是福州的重要港口,创造了一段繁华的朝贡贸易时光,也是中琉经贸文化交流的见证。

航拍南公河口街区(摄影:叶诚)

如今,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南公河口街区正在建设中,围绕河口万寿桥还建起了美丽的打铁港公园。

琼河与直渎新港

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初设在泉州已十二年的福建市舶司迁移到了福州。福建市舶府的太监耗费巨资来建造福建市舶府、官园、进贡厂。进贡厂规模十分宏伟,主要就是储存琉球贡品。柔远驿属于进贡厂的一座建筑。它不仅是提供琉球人食宿的酒店,也是琉球留学生学习的地方、福州商人和琉球商人进行贸易的场所。

这样重要的两个机构设立在河口,河口一带的经济自然开始发达起来。而那时福州可供船只停泊的港口虽然很多,却没有一个专门用来接待琉球贡船的固定港口。

柔远驿现址(来源:台江区融媒体中心)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福建镇守太监邓原主持了一项大工程就是从上王码头引闽江水,通入河口,在河口尾修建直渎新港。这一工程在中琉贸易兴盛时修成,对促进贸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从此,琉球贡船从闽江口经闽安镇,驶进直渎新港,在水部河口渡(今万寿桥)登岸。万寿桥的直渎新港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百姓简称作“新港”。

南公河口街区(来源:福州晚报·三山史话)

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第2张

万寿桥下的新港河按照历史记载推断,应该早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三山志》记载:“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澳桥(浦),遂通(东)湖,直如沟渎,号直渎浦”。直渎浦样子“直如沟渎”,民间俗称“旧河”。但明清两朝琉球贡使和本地士大夫称之为琼水或琼河。由于历史变迁,今天的琼河在河口万寿桥部分被称作“新港河”或“万寿河”。

不论它的名称是直渎浦、旧河、琼河、琼水、新港河、万寿河,都是同一条河流。当年的琼河河面宽广、水流湍急,往返船舶繁忙兴盛,是漕运、物流的运输动脉,与闽江江潮直接相通,是明清时期福州城区水网的主干道。

河口万寿桥的建造

如今,见证当年中琉朝贡贸易繁荣景象的只剩下国货路边的河口万寿桥。

这座桥的建造形成了三个作用与意义:一是为了维护大明朝的门面,以示朝廷优待远人的诚意;二是加强了中琉经贸文化的交往;三是中琉友谊桥梁的见证。琉球国也是自此成为“万国津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而该桥梁的建造者是福建市舶府(又称福建提督市舶公署)太监尚春。

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河口万寿桥(摄影:叶诚)

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御马监太监尚春正式上任福建市舶府。尚春的老师林瀚(今仓山区林浦村人,官至尚书)称赞尚春担任福建市舶司提督期间有不少义举,比如修桥、铺路、捐资、建造控海楼等。

尚春为何在河口建桥呢?

”某日,尚春通知三司和各衙门主官集中到琼河边的进贡厂清点物品,过桥时发现从这里登岸的人多,货重,木桥使用多年已腐朽不堪重力,通行有危险,而且说话间就有琉球贡使从桥上跌入琼河里。尚春顿时感慨道:“这不是柔远人的做法。”他觉得自己在这里任提督相当于外交使臣,是代表皇帝和国家,要维护朝廷的脸面和国家的尊严,当场决定个人出资请工匠造一座木桥,由福建市舶提举司王尚学率领福州翻译黄仕明等专门负责造桥事宜。

明正德七年(1512年)夏天五月十六日开始造桥,十月二十七日竣工。当时的福建镇守太监商公飚带领都布按三司官员、诸公都去参加大桥落成典礼。而大桥的东边建了一座怀远坊,桥西建控海楼。林瀚说控海楼十分坚固壮丽,可远观大海,怀远坊可以供人休息,大桥则可以安全通行。现场官员和琉球贡使见了十分钦佩,就商议说这座桥应如实命名为“尚公桥”。大家都欢欣鼓舞,并请林瀚来撰文记此一功。因此,林瀚专门为自己的学生尚春写了一篇《尚公桥记》。

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第3张

河口万寿桥(来源:福州晚报·三山史话)

尚公桥是一座木桥,日久桥坏。而尚公桥所在位置长期是一个渡口,俗称“河口渡”。当地百姓说台江区有多个“河口”名称,中亭街一带也曾是河口,国货路上的新港河也是河口。只是“河口渡”只有这一个。柔远驿就在此附近,根据《福建市舶提举司志》所附的进贡厂图显示,尚公桥应当就在这个位置。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的尚公桥,时隔一百多年后,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人成源在尚公桥过河时看到了同样的情景——舟小人多,翻船溺水,便发出了与尚公公一样的感慨,然后和尚公公做了同样的事——建桥。

福州河口万寿桥见证中琉文化

这座桥的名字就是“万寿桥”

于山天君殿的碑廊保存了一块河口万寿桥碑。从碑刻记录得知,僧人成源募捐的建桥费用主要靠大财主靖南王耿精忠捐赠。碑文中记载桥东曾建有阿育王石塔,祀河神,还有一座万寿堂祀齐天大圣;桥西有万寿庵,原祀观音。后来阿育王石塔已毁,万寿庵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台江童车厂,后又改作地方政府办公场所。2019年,当地河道整治、环境改造时,万寿庵全部拆毁。

清初,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之父)看中了河口的繁华景象,以及中琉的朝贡关系,便在河口建造王府,即今天国货路上的南公园。而南公园附近就是柔远驿(俗称琉球馆)。柔远驿除了怀柔外国贡使,作为招待琉球贡使、商人住宿的酒店以外,还兼监督铁、酒、茶对外贸易事务。

从当年琉球诗人、学者的诗中常见“琼河”二字,可见琼河在琉球学生、贡使心中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他们往返中琉必须经过琼河,住在琼河畔,朝夕对琼河。琼河成为琉球使者心中的福州印象、缩影和符号。因为他们和福州文人交往深,彼此诗歌唱和,多数都结下深厚的情意。

清朝福州和琉球诗人的诗中可见,清朝的琼河两岸是经贸繁华胜地,琼河的历史几乎是半部福州明清外交史。河口的建筑可作为海丝之城的见证,它的历史反映了福州悠久灿烂的海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