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发展首先是从居住建筑开始的,而居住建筑的设施和布局则取决于建筑功能和建筑环境。满族入主中原后,其文化和生活习俗与汉族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而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为他们提供了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机遇,使他们在房屋建筑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取暖方式。
结构布局
清代北方的建筑多采用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规范典型。其形制特征是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离的,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联或者不相联属,各幢房屋皆有坚实的外檐装修,住屋间所包围的院落面积较大,门窗皆朝向内院,外部包以厚墙,屋架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这种古建筑形式在冬季可获得较充沛的日照,并可避免寒风的侵袭。
房屋的朝向也直接关系到房屋内部的温度,所以清代建筑很讲究朝向。清人夏仁虎在谈到北京的房屋建筑特征时说:“京师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以研究数百年,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户必南向,廊必深,院必广,正屋必有后窗,故深严而轩朗。”所以清代建筑正房均坐北朝南,门窗均在南面,这样迎合了太阳光入射方向,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采光面积,充分增加了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西面也会设窗,等日落西斜也可以得到阳光的照耀。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这样的记述:“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并使用火炕与较厚的外墙和房屋,建筑外观厚重庄严。”所以,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在清代建筑取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具有优良的保温效果。此外,屋顶通常都是层层铺设的瓦片,可以有效地阻挡冷风的入侵。
恭王府的墙为青砖覆面,墙体内部除砖砌还灌注灰浆,这样的墙体不但保温性能好,而且蓄热能力强。
这些材料良好的保温性与蓄热性避免了建筑对外过度导热,使其即使有数个洞口与外界相通也冬暖夏凉。
取暖设施
清代建筑主要的取暖设施有火炕、火地等。火炕是用土坯或砖砌而成,炕下有用砖砌成的烟道可以生火,生成的烟火顺烟道排出。火炕为在建筑内取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火地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的地下火道,在平地上向下挖出烟道,烟道上分设出若干出烟小孔到散热层从而达到取暖的效果。火源不是煤,而是烧热的炭火,这样不仅热效率高,热气持久而且没有烟尘,还省去了在室内占地安装烟囱。冬天将烧好的炭推进烟道,人在屋子里就像在暖炕上一样。恭王府大戏楼就采用了火地取暖,因此,也被称为暖楼。
取暖设备
除了先进的火炕、火地,添置一些取暖设备也是清代皇宫贵族特色的取暖方式,至今,故宫还保留着当时用的火盆、熏炉等,此外,还有便携式的手炉和足炉。
火盆、熏炉都是通过烧炭来取暖,样式很多,例如太和殿的火盆是用景泰蓝烧制而成。郎世宁所画的《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在宫苑赏雪,乾隆帝即坐在火盆旁边。
古人的智慧是不是让人惊叹,现在的我们依靠空调、暖气就可以在寒冷的冬季中温暖的度过,与耗材耗力的古代取暖相比,真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