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江石觉寺

石觉寺位於广东省阳江市区南三里外的漠阳江畔,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石觉禅林”,是阳江八景之一。

广东阳江石觉寺  第1张

广东阳江石觉寺

广东阳江石觉寺  第2张

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与开元塔旧址相连。历代五次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554年),邑人陈千胜、陈奇兄弟捐地拓建观音阁,掘出一石,上刻“石觉”二字,故改称“石觉寺”。康熙三年(1664年)增建大佛殿、准提亭。乾隆十三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度重修,增建文昌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民国五年(1910年)住持性坚法师再次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挖建放生池,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八角亭小拱桥。1945年雪峰法师(涤尘大师)再度重修,加高正殿,增建客房、禅房。寺门横额“漠阳福地”,系明朝本邑仙师朱在参所题;两边石联“漠江水?三摩地;顿钵山呈一指禅”,是清代状元林召棠所书。八角亭石匾“登彼岸”三字,乃苏东坡手迹。“文革”中本寺遭受严重破坏。宗教政策落实後,经过十多年的修葺,寺貌焕然一新。赵朴初先生题“石觉寺”三字,气势雄奇,为寺增辉。千佛塔高耸入云,登塔远眺,十里风光,尽收眼底。寺内碑刻15块,珍藏佛经100部。

广东阳江石觉寺

古刹昔日香火旺盛,僧侣云集,达客骚人多有题赋,为古寺增色增辉。八角亭门楣上端“登彼岸”乃苏东坡手迹;大殿门口正额“漠阳福地”是明朝鼎湖山庆云寺二代祖师释在惨所书;两边楹联“漠江水汇三摩地,顿砵山呈一指禅”,系清代状元林召裳所书;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自为本寺题写了寺名“石觉寺”,笔势浑厚有力,书于山门之上。原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六榕寺方丈释云峰老和尚为石觉寺撰对联:“石窟藏经自古禅栖无俗地,觉坛悟教从来佛度有缘人”,如是等等,不胜枚举。
古刹石觉寺位于阳江市西南面漠阳江畔,与顿钵山隔江相望,漠江水奔流于前,岗背山遥立于后。原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水田八十亩,经历代五次重修,是阳江古八景之一,谓之“石觉禅林”。
石觉寺始建于唐朝玄宗元年(公元712年),原名开元寺,年久渐废。明代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经陈伯年、蔡游、戎亨符布金集资,于开元寺旧址重建文佛殿、准提阁,开挖放生池,池泮建瓦屋三间,名曰“半日闲”,以憩游者。石角与顿钵寺既成,更石角为石觉,取“昔生公说法可重亭,顽石听经,为之点首,则石固能觉也”之意,而寺因以名焉。又据涤尘大师文章所言:“明代永乐年因造寺挖土得石颜曰‘石觉’,而改称石觉寺。”清代顺治年间,邑人陈千胜、陈奇兄弟捐地扩建了观音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原寺院主持释涤尘募捐修建正殿、韦陀殿,又供奉了三宝佛、十八罗汉圣像。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鼎湖山庆云寺主持永照蕴空法师和释兰精法师到石觉寺开坛授戒,法会盛大,声名远播。

广东阳江石觉寺  第3张

广东阳江石觉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石觉寺全被占用并改建,佛像神龛均遭破坏,放生池被填平为晒场,经文被毁,僧人流散。“文革”结束之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党的宗教政策开始得到了落实。
1980年,原主持释涤尘偕徒莲宗等僧人“惟祈古寺重光,存祖国之古迹于后世,还我僧人之归宿”,为此开始多方奔走,请求政府归还石觉寺,交给僧人管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逐步归还了石觉寺。1984年,释涤尘大师偕徒莲宗等僧人成立了“重修石觉寺筹建委员会”,自筹资金,开始了重建扩建工作。1986年,原阳江县政府把石觉寺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释莲宗法师主持寺务后,在广大信众的鼎力支持下,集资重建、扩建了大悲楼、地藏王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十余处殿堂馆舍,重塑佛像,重挖了放生池。整体恢复了石觉寺古朴典雅的清代建筑风格,再现了石觉禅林昔日之风貌。1994年,一座九层佛塔在大殿左侧拔地而起,巍峨雄伟,高耸云天,为大众再造福田,为鼍城新添一景。
古刹石觉寺,昔日香火鼎盛,僧侣云集,梵呗不绝,骚人墨客,慕名而至,名闻遐迩。清乾隆进士庄大中、清末著名书法家拔贡林葆莹、清末举人隙德鑫、贡生冯锡年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项仙侣先生等曾为该寺题聊赋诗,傅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