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期,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嫔妃们、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们,他们又是如何渡过那冰冷而又漫长的冬季呢?

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第1张

我国北方,冬季漫长而又冰冷。有气候数据显现,明清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冰冷天气,最冷时气温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在那个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没有保暖衣、羽绒服,更没有空调的时期,生活在紫禁城里的皇上及他的嫔妃们、皇子皇孙以及大量的宫女、太监们,他们又是如何渡过那冰冷而又漫长的冬季了呢?原来,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别出心裁,他们在建筑上采取了科学的设计办法,冬季为紫禁城“供暖”,才辅佐“万岁爷”顺利过冬的。其细致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暖和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止境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它人睡觉的炕床下面,构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暖和如春。就这样,既干净卫生又经济实惠地处置了紫禁城在冰冷冬季宫中的取暖问题。

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明清两代的皇宫,冬季大多都是烧炭取暖。为此,宫里特地设置了担任冬季“供暖”事务的机构。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明代时,这些机构的官员可以直达皇帝御前奏事,是比较有位置的,有着“近侍牌子”之称。

清代时,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担任冬季“供暖”事务,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担任,专人管理。这三个机构的太监,冬季里的活儿可不轻松,就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那么多,整个冬季所需木炭自然不少。

有数据显现,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空气,柴炭处还得准备那种火力旺,耐烧且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

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第2张

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第3张

乾隆皇帝在《冬夜偶成》一诗中,曾较为细致地记叙了紫禁城冬季的“供暖”情况及其感受。诗曰:“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皓月悬长空,朔风瓢碎霜。垂帘在氍毹,红烛明涂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诗不觉冷,漏永夜未央”。

古代建筑师让紫禁城“保暖”有绝招

道光皇帝也曾有一首诗,细致描画了地炕结构。诗曰:“花砖细布擅奇功,暗热松针地底烘。静坐只疑春煦育,闲眠常觉体冲融。形参鸟道层层接,里悟羊肠面面通。荐以文茵饶雅趣,一堂暖气着帘栊”。